滕州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总人口168万,其中农业人口117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滕州农业基础条件好,平畴沃野、林茂粮丰,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滕州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强镇兴村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提升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水平。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突破了“四个大关”: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33.92亿元,增长14.3%;财政总收入突破70亿元,达到71.12亿元,增长28.8%;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0.1亿元,增长32.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206.36亿元,增长2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30元、8107元,分别增长12.6%、18.8%。滕州在全国县级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列第13位。
一、突出“结构调整”,着力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近年来,滕州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粮油、蔬菜、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特色化发展之路。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中国有机果菜生产示范市。
1、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坚持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扶持政策,强化种粮关键技术的应用,加快标准良田建设,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稳产高产。2010年,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94.2万吨和543.5公斤。连续四年承担了农业部、省农业厅粮食高产创建项目,被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培植马铃薯、绿萝卜、毛芋头、酥梨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中西部优质粮油、北部精细蔬菜、东部名优林果三大优势产业带。每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马铃薯二季作产区。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滕州)马铃薯节,“滕州马铃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首届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百强,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用品、东方航空专用食品。
3、加快发展畜牧业和高效生态渔业
以盈泰集团、东启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截至目前,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690处,肉鸡产业被评为 “全省农业十大产业集群”,肉兔加工销售量居国内前列,春藤生猪养殖场被列为“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以创建“国家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为契机,加大标准化生态鱼塘开发建设力度,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5万亩,其中标准化生态鱼塘面积达到2.4万亩。
4、发展壮大现代高效林果花卉产业
认真实施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建设项目和苹果标准园创建项目,加快推进果树有机栽培园、观光采摘园、新品种示范园“三园”建设,培植了大樱桃、核桃、花椒、酥梨等名优林果,各类林果面积达到18.1万亩。充分发挥董村花卉大世界和颜楼花卉市场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花卉产业,举办花卉文化节,加大品种交流和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花卉繁育、生产、销售基地。全市花卉种苗面积发展到1.5万亩,龙泉街道被评为中国花卉产业之乡。
5、培植发展特色经济专业村
坚持因村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引导帮助镇、村依托优势条件,发展特色农业、“一村一品”、外出务工等,形成了一批如刘村酥梨、滨湖蛋制品、北杨楼加工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经济专业村。
二、突出“龙头带动”,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滕州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畜牧、蔬菜、粮油、林果等优势主导产业,坚持大中小项目一齐抓,加工、储藏、保鲜一齐上,大力培植发展各类加工项目。市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82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0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4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盈泰集团、东启公司为龙头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恒仁工贸、大宗生物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以恒裕食品、海风冠都、泰兴源食品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产业集群,种养加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设立发展引导基金,不断完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流通、加工储运、质量标准与认证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等专业合作组织,共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社462家。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共发展农村经纪人6738人,带动农民20万人,为农民增收近5亿元。农村经纪人活动范围已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领域,成为搞活农村流通的一支生力军。
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共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面积70万亩,小麦、玉米、马铃薯各2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农业部考核验收,界河镇有机马铃薯基地被评为“山东省十大高效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引导开展农业品牌创建,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5个、有机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26个。滕州马铃薯、滕州大白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界河马铃薯、龙阳绿萝卜、滨湖禽蛋制品、东郭“莲青山”牌黄瓜、柴胡店刘村酥梨等农产品,成功与法国家乐福、北京物美等国内外知名超市实现“农超对接”。大力推广无土栽培、大棚覆盖、嫁接换种、节水灌溉等高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科技贡献率。注重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滕培训指导,累计推广实用技术43项,推广应用面积达40万亩。
4、繁荣发展农产品市场
多方筹措资金,新建改建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市场发展到168处,建成了以滕州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为依托,季节性临时批发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恒温库100余座,用于农产品贮藏保鲜增值;农产品中介运销组织发展迅速,从业人员2万余人,形成了“市场+运销队伍+基地”的发展格局。全市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已上升到80%以上。
三、突出“基础建设”,着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滕州市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农村倾斜的有利时机,加大项目争引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生态能源、农综开发等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平台。
1、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围绕提高农业和农村综合防洪抗旱能力,先后对城河、新薛河、北沙河、界河等40余公里堤防实施了治理,治理段防洪标准由原不足五年一遇提高到二十年一遇。同时,新建河道梯形拦蓄橡胶坝工程6处,一次性增加调蓄水量380余万立方米,对解决沿岸农田灌溉水源、改善沿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2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投资1.12亿元完成了马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使水库的防洪标准由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投资1.6亿元完成了湖东堤滕州段治理,使13公里湖东大堤防洪标准达到五十年一遇,对于保障我市沿湖人民群众防洪安全、经济持续发展和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深远重要的意义。同时,积极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马河水库与荆河联网、户主水库除险加固、北部山区节水灌溉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构筑了旱涝无忧的保障体系。
2、着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抓住国家世行三期项目及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的机遇,大力开展农业节水灌溉,全面实施了水库、机井、沿湖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全市已相继建成各类防渗渠道182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375公里,累计发展管灌、滴灌、喷灌等各类农田高效节水面积60万亩,每年可节水8600余万立方米、节电约660万度。认真组织实施大坞、龙阳、界河、姜屯等镇的土地治理项目、马河水库库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和春藤公司优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新建、鲁西黄牛养殖示范基地扩建等产业化经营项目,累计改造治理中低产田10万亩。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累计整理复垦土地10.5万亩,连续11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着力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坚持以建设全国一流的农机化示范区为目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实施国家现代农机装备项目,小麦、玉米种收机械化率达到100%;加快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稳步推进林果、畜牧、水产等产业的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8%,被评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同时,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维护升级“滕州农业信息网”,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发展专家远程视频服务终端150个,实现了农民与专家的远程视频交流,滕州被评为“中国农村信息化领先地区”。
4、着力加强生态建设
围绕建设“生态滕州”、“森林滕州”的目标,在北部依托莲青山、龙山,打造山山相连的生态链条,形成了城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在城区继续推进荆河、小清河两岸生态休闲长廊建设,形成“人”字形河流架构,打造了河河相连的生态链条;在南部依托荆河、微山湖,打造河湖相连的生态链条,形成了纵贯东西36公里的绿色生态休闲长廊。目前,全市共发展高标准农田林网95.4万亩、道路林带800公里、水系林带30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33%。
四、突出“三化同步”,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滕州市始终注重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1、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坚持把镇村规划编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按照“镇镇有规划、全市一盘棋”的总体思路,聘请上海复旦、天津南开大学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镇村规划项目。目前,全市17个镇全部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14个镇实施了专项规划编制,编制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所有村庄进行了规划布局,并率先在全省设立了镇规划所,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健全完善的规划体系。
2、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加快调整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业产业集群规模层次进一步提高,木石高科技化工、鲍沟现代玻璃、西岗苯制品、大坞精细化工、龙泉中小机床、东沙河童车童床、级索太阳能、荆河机床零部件、张汪板材加工、滨湖禽蛋加工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木石高科技化工园区的煤化工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岗镇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镇”;龙泉街道被评为“中国中小机床第一镇”;鲍沟现代玻璃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五大玻璃生产基地之一、全省最大的玻璃深加工基地,鲍沟镇被评为“中国工艺玻璃之乡”;级索太阳能科技产业园被评为“中国光电产业最具投资潜力园区”、“全国低碳经济建设示范园区”,级索镇被评为“全国低碳经济建设示范镇”。围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全市标准化“农家店”发展到1100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到47个。微山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山东旅游年度十佳景区”,东郭镇莲青山风景区、大坞镇洪山口景区、龙阳镇龙山龙湖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柴胡店镇刘村梨园景区被评为“品牌山东”十佳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着力打造幸福龙庄、湿地渔家、情山情趣、薛河梨乡、龙阳果香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培植特色餐饮娱乐项目23个。被评为“山东县域旅游十强县(市)”。2010年,21个镇街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2000万元,西岗、级索、龙泉、北辛4个镇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
3、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坚持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2010年共完成村镇投入15.2亿元,重点加大村镇道路、饮水、电力、通信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00余公里,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98%的村庄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大力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积极实施镇驻地升级改造工程,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经济繁荣、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城镇。级索镇高水平实施了镇驻地拆迁改造,西岗镇启动了城镇二次提升工程,东郭镇、鲍沟镇、南沙河镇积极实施商贸城、住宅小区开发,大坞、龙阳、洪绪、张汪、滨湖等镇全面推进小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2010年每个镇街至少完成一处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利用2-3年时间实现农村新型社区全覆盖”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要求,采取合村并居、多村一社区、村企(矿)联建等方式,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2个,新建住房1万户,建成农村社区15处,被评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市”。
4、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青春创业行动”等农民培训项目,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培训和服务网络,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广校、职业学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的作用,加强农民实用技术、转岗技能、创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促进体系、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用工管理体系“四个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就业条件平等。2010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0期次,培训农民达10人次以上,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5.1万人,累计达到39.1万人。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市。
五、突出“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遗余力地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让农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生活更加富裕和幸福。
1、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10年各级财政投入惠农资金6.9亿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14处,新建楼房166幢,新增校舍面积58万平方米,城乡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80万人,18万60岁以上的老人领取了基础养老金,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全市21个镇街全部建成至少一处敬老院,五保老人凡愿集中供养的都实行了集中供养。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门诊、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镇街卫生院全面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价销售,有效减轻了群众药费负担。整体迁建镇街卫生院6处,新建门诊、病房楼27座,新建标准化卫生室682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建成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64个、沼气示范村260个,32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374个村成功创建文明生态村。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兼爱包容、诚实守信、开放创新、敢为人先”的新时期滕州精神,深入开展“创学习型城市,建书香滕州”活动,广泛开展“践行新时期滕州精神十佳人物”、“文明标兵”、“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滕州先后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四德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完成了21个镇街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改造工程,建成 “农家书屋”635个、村文化大院760个、文化健身广场754处,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3、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牢记“稳定第一责任”,毫不放松地抓好农村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工作,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网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严打整治斗争,组织实施好“打黑恶、反盗抢”安民行动,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坑蒙拐骗、非法宗教等各类危害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不捂、不躲、不推、不拖、不乱”的“五不”要求,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立足于解决问题,认真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围绕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病险水库安全,加强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2010年,全市可防性案件下降5.1%,信访总量下降16.8%,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滕州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民政信访工作先进市”、“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
六、突出“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滕州在农村深化农村改革中,重点围绕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政策激励和环境优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宜当地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的形式,在全国率先建立“有形土地市场”,规范了土地流转秩序,有效推进了农村土地依法、有序、合理流转,促进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已全部建成,累计流转土地14.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2%,土地流转“滕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林权抵押贷款操作管理新模式,成立了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和森林资源评估中心,全市累计流转林地5300亩,被评为全国林改典型县,先后在全国、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2、完善投融资机制
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农民投入为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贷款贴息,市农行、农信社每年都集中5000万元以上的信贷资金,支持农业生产、销售和农副加工业发展。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行配套联动、捆绑使用、集中投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分别累计发放贷款1230万元和6730万元。
3、制定激励引导机制
坚持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完善镇街目标管理考核,实行类别分组、同类同考、重奖重罚。对镇街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实行现场拍照、网上督查。积极推行村居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三星级以上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达到244人,其中五星级的50人。设立了农业产业建设引导奖励基金,对年规模种养产值200万元、加工产值1000万元、销售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产加销大户和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对新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实行头三年减征或免征有关规费的优惠政策,帮助其发展壮大。
4、健全环境优化机制
为支持和保护农业产业建设,全市公开了涉农收费项目,严格了农民负担监管,加大了重点龙头加工企业的保护力度,并从严从速查办了一批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大案要案,有效保护了广大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农民安心致富、企业放心生产、政府倾心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