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皮书高级顾问

郑新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东北亚开发研究院理事长
李君如:
全国政协常委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尹成杰:
全国人大常委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燕华:
国务院参事
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
潘 岳: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仇保兴: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陈俊宏: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王长胜:
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

 媒体报道:
·新华网:《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和讯网:《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在京发布
·绿皮书:中小城市应走低碳绿色的城镇化道路
·南海网:《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全国市辖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排名
·新浪网:中小城市绿皮书: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35.1%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典型案例):
长沙县:推进两型发展 建设幸福长沙
海城市: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 全面开启海城城镇化的崭新局面
肇东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推进城镇化转型升级
新郑市:抢抓机遇 创新突破 努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佛山市顺德区: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
迁安市:把握转型发展主线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郫县:以统筹城乡为主线 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宁国市:建设生态城市 推进绿色发展
南昌县:建设现代化综合新城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莱西市:加快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宜居幸福新莱西
库尔勒市:统筹城乡 融合发展 努力建设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厦门海沧区:全力推进“六个一体化” 努力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高要市:以“两城”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提质增效
 皮书介绍:《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3)》是我国第四部关于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小城市绿皮书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3): 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
皮书作者: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 编
出版时间
2013-10-1 版  次 2013年10月第1版
I S B N
978-7-5097-5150-3 页  数 300
开  本
787mm×1092mm 1/16 印  张 23.25
所属分类
经济类 关 键 字 绿皮书 中小城市 发展报告
阅读人群
    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外国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的各界人士,各大图书馆、学术单位资料室收藏。
内容简介: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到52.6%,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为35.1%。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中小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城镇化优化格局、转型发展意义重大。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战场。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小城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阐述了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对策,总结推出了百强中小城市和知名企业城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以期为广大中小城市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指导和借鉴。

 皮书目录:
目 录

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1
  (一)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1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思路 4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7

二、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 15
  (一)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 15
  (二)中小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预测 19
  (三)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24
  (四)加快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和对策 33

三、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新鲜经验 43
  (一)浙江义乌:着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43
  (二)江苏昆山: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44
  (三)四川双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 46
  (四)湖南长沙: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 48
  (五)江苏常熟:大力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建设 49

四、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 51
  (一)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 51
  (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55
  (三)评价对象、数据来源和评价结果 57

主要参考文献 84

摘 要
    《中小城市绿皮书》是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主编的中小城市发展年度报告。本年度,绿皮书以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部署为指引,以“新型城镇化:中小城市的实践探索和质量评价”为主题,由总报告、典型案例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三部分组成。
    总报告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当前城镇化发展趋势,回顾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经验教训,剖析了中小城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加快推进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对策,对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小城市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重大问题,深入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总报告指出,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环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是展示城市文明、防范现代城市病、建设和谐城市的最佳实践区,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要战场。总报告认为,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城镇体系不合理、城市之间恶性竞争严重,在城镇化过程中各方利益冲突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是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总报告强调,加快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就必须创新城镇化的相关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恢复撤县设市工作,加大对中小城市建设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配置,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必须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就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根据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城镇化目标,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产业先行,建立产业园区城区化模式;就必须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利用城市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就必须坚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做到城市设计有机化、紧凑化,科学预测城镇化速度,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管理,建立并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就必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多元化的农地征用补偿政策,让农民充分分享到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收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就必须对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积极实施中小城市融入战略,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专业化程度,走城市功能综合化发展的路子。
    典型案例部分选登了全国部分百强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一些国内部分知名企业参与城镇化运营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分别介绍了这些城市和企业推进产城融合、建设两型城市、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建设特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等实践作法。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部分收录了《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公布了201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市以及全国百强区等名单。
绿皮书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协调发展等方面对全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公布了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名单和613个市辖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排序。
 序 言:

以人为本 突出特色 推动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良性健康较快发展

郑新立

   城镇化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如何积极稳妥地城镇化,也愈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丰富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涵,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内需和发展潜力所在,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实现持续平稳发展的最大动力。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今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基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
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截至2012年底,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88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1.7%;总人口达10.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29.5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8%;地方财政收入达26495.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43.38%。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中小城市的发展理所当然的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使中小城市、小城镇得到良性的、健康的、较快的发展上”。可见,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中小城市活力;如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如何转型升级,走集约、低碳、智能、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届时全国将有8.37亿人生活在城镇中,比2010年新增城镇人口1.67亿。但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市场争夺、资源供求矛盾和减排压力加剧。再加上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水平不高,等等,都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未来十年或十二年内,中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更好的吸纳新增城镇人口,让城乡居民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看县域经济、中小城市能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县域范围内,中小城市城市化率能够达到50%左右,就会对全国的城市化率的合理提升给予有力的支持。
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本,走集约、低碳、智能、绿色道路。二是要遵循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走就地城镇化道路,这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非常重要。三是注重城镇特色产业经济的培育,加快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要依托中小城市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提高产品、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同步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可以释放大量的劳动力,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而二、三产业的集聚就形成了城镇。所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要坚持同步推进,改变目前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的局面。五是要加大从县城到各个镇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农村变得更加宜居幸福。六是在县域范围内探索建立以“六个一体化”基本要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打通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配置等种种障碍。
    《2013'中小城市绿皮书》以“新型城镇化——中小城市的实践探索”为主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阐述了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具体措施,指出“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城市格局,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的城镇化道路。”并就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制度为保障,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合理的城市格局,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给出了具体建议。《绿皮书》进一步深化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发布了201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市以及全国百强区等名单。尤其是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协调发展等方面对全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这对于加快推进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面对全国2000多个区位不同、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中小城市,如何总结他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探索这类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规律,对于引领中小城市城镇化科学转型、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绿皮书》课题组与有关县市和知名企业密切配合,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推出了“全国百强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典型系列案例”,以期为全国各地区、不同类型的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系统总结了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六条基本经验。
    第一,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一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思路,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政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理念和模式,推动农业企业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市场经济接轨。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落户小城镇,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
    第二,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一是根据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城镇化目标。既要强调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防止城市建设盲目扩张;又要认识到城市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防止片面强调产业发展,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小城镇建设产业先行。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要突出产业聚集与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动。通过产业的集聚促进人口的集聚,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三是产业园区城区化,新城建设综合化。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产业园区由功能分区向空间融合转变,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城市空间优化方面的作用。高品位、高规格配置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避免新城功能单一化。
    第三: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融合。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优化城市布局。二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三是加速应用普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能交通、数字化城管、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第四,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一是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一步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严格控制城市占地规模,坚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科学预测城镇化速度,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城市能向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全体市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是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减少城镇化的推进成本尤其是资源环境代价,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建立并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
    第五,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特大城市协调发展。一是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一些产业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化格局。二是为农民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提供财政税收支持。严格依据人口规模,而不是城市等级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配置,缓解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第六,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立足于县域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县域内的产业聚集,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城镇发展。三是尊重农民意愿,实施多元化的农地征用补偿政策,让农民充分分享到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收益。四是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关心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中小城市绿皮书》目前已编辑出版四部,并被正式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品创新工程。《绿皮书》作为中小城市领域唯一的一部集宏观性、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实用性等为一体的研究报告,对中小城市发展所作的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我真诚地希望《中小城市绿皮书》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品创新工程为新的起点,在社会各界的继续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努力打造和提升中小城市领域的学术品牌,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发挥更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