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城市:海城市 | 迁安市 | 庄河市 | 郫县 | 安宁市 | 厦门市海沧区
 首页 > 郫县: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全面推进城乡统筹 建设生态田园城市

——郫县深化城乡统筹加快科学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郫县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属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区。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4个镇、196个村(社区),户籍人口51.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30余万人。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6月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郫县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两化”互动发展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实施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坚持“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产业高端化、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取向,突出城乡制度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和城乡主体统筹,通过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和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城乡管理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亿元,比2006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亿元,是2006年的4.9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07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84.3%和115.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26∶1缩小到1.94∶1;综合城镇化率达60.6%,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83.9%,进入整体协调阶段。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位居全省“十强县”第三。
    一、着力推进城乡制度统筹,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打开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闸门”,推动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一)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突出“还权赋能”、“农民自主”,开展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明晰各类农村产权权属,赋予并保障农民的完整财产权、自由流转权和自主交易权,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农村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1、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确实权、颁铁证”的要求,对全县涉及14个镇、152个村(涉农社区)、1624个组、9.3万户农户的农村土地和房屋开展了确权颁证,累计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1624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2万本、《集体土地使用证》8.5万本、《房屋所有权证》8.5万本。全面开展村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债权债务清理,集体经营性资产及未确权到户土地和房屋的股份量化率达98.6%,颁发各类股权证书10.1万本。
    2、探索建立农村产权长久不变的产权关系。鼓励和引导农民集体通过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以“自主、自愿、自治”的方式,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长久不变的决议。全县99.6%符合条件的村组已建立起农村长久不变的产权关系,从制度层面赋予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益,夯实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身份权向财产权转变的制度基础。
    3、建立完善农民财产权益保护体系。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召开村民会议培训、群众性文娱活动、媒体集中报道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村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产权意识,提高农民运用农村产权的能力。建立健全农民财产权利的保护体系,成立了成都农村产权仲裁院郫县咨询联络处、郫县农村产权维护法律援助协调中心、郫县农村产权纠纷调处中心及县级权属管理部门和各镇农村产权纠纷调处机构,建立起农村产权咨询投诉的常态化管理机制。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受理各类农村产权咨询投诉840余件(次),回复办结率和有法律援助需要的法律援助率达100%。
    (二)开展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坚持“四条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管控,坚持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系统改革),把握、守住“三条底线”(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粮食综合产能不降低),通过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登记管理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力求在农村市场主体培育、农村产权自由流转交易、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1、抓好农村市场主体培育。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突出抓好“规范组建程序、创新融资方式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三个关键环节,创新采取自愿参与农户以农村产权入股的方式,组建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培育对接金融资本、社会资金的合法农村市场主体,自主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发展产业实体项目。目前,全县已规范组建43家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向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企业融资到位近20亿元,启动实施23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已建成58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
    2、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试点。通过搭建全县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制定完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办法和流程,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一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全县已实现312亩集体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成交金额达1.04亿元;采取挂牌流转、协议出让等方式规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14宗、253.3亩,成交金额1.1亿元。二是农村房屋流转方面,规范流转农村房屋产权103宗、约7100平方米,申报成交总额1254万元。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次性流转方面,全县规模流转农用地20亩以上的6474宗、面积达12.6万亩,年流转总金额约2.8亿元;创新采取电子竞价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570亩,每亩流转价格高出起拍价25%;全县有3宗共3.5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继承方式实现一次性流转。
    3、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一是农村产权担保抵押融资方面,全县已有25家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担保抵押融资到位8.8亿元,已有1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集体经济组织、30户农户利用农村产权担保抵押融资6500万元。二是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方面,已有4家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抵押融资4.6亿元;已有1家投资企业利用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抵押融资1500万元;已有6户农民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融资28万元;已有10户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花木等农村产权实现直接抵押融资368万元。
    4、开展用地制度改革试点。一是开展“占谁补谁”试点,花园镇在幼儿园建设、IT大道征地和土地综合整治安置点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占谁补谁”试点,按照产权权属面积给予被征(占)地农户补偿,不再进行权属调整,充分尊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和体现农村产权价值。二是采取自主开发、公开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唐昌镇战旗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试点项目——“战旗第5季·生态田园村”、花园镇白鸽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开发”试点项目——“千鹭湖·乡村度假”、三道堰程家船村“尚岛春天”乡村酒店等一批一三产业互动项目建设为主的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基本建成投运。
    (三)开展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了《全域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配套出台了《统一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及社会保险有关实施办法》、《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实施办法》、《做好全域城乡统一户籍后民政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从2011年5月起,全面推行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社保、计生、民政等9个方面的政策,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户籍常态化管理机制,消除了城乡居民附着在户籍上的权利待遇的不平等,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各项权利,实现了农民带着产权进城,促进了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
    (四)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围绕满足日益增长的“三农”资金需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组建了川菜公司、惠农公司等多家国有平台公司,与全球水务50强北控水务合作组建了北控蜀都公司,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投融资服务。新引进兴业、华夏、民生、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到县内设立分支机构,组建了同兴小额贷款公司、国开村镇银行、成都惠农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起覆盖城乡的金融网络体系。深化银政合作,通过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等方式,初步探索出农村生产要素有效对接金融资本的操作办法。目前,郫县已获得成都农商银行、成都银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近40亿元的授信支持,有效满足了城乡建设特别是农业农村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统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坚持“立城优城”、“两化”互动和“产城一体”的思路,实施以城市组团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一般场镇为纽带、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一)编制完善城乡一体科学规划。突出规划的基础和龙头地位,坚持以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和科学发展,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的制度安排,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尊重民意与尊重科学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施城乡规划县级统筹,科学编制完善了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县域新村总体规划,并做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建立了规划设计方案比选、专家审查、民众参与等制度,形成了完备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满覆盖。
    (二)加快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按照“城市规模做大、功能做强、形态做美、品质做优”的思路,推进城市片区“五大组团”、“四大板块”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抓住富士康配套基地落户德源镇的机遇,快速高效地推进德源新城规划建设,建成了创智公园、嘉祥学校、恒创·蜀都广场等一批民生性、功能性项目,构建起郫县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一座崭新的田园新城正快速崛起。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场镇风貌整治改造等重点,采取市场化方式,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统筹实施了安德镇和友爱镇2个重点镇及花园镇等7个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初步构建起城乡融合、产业对接、梯度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增强了城市城镇对农村的支持带动能力。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市场化”和“民主化”两大关键,鼓励和支持农民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民主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方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城市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空间载体。目前,全县采取农民自主筹资、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直接引进社会资金等方式,已实施12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节约3858亩的建设用地指标,挂钩到城市城镇规划区使用;已实施15个农民集中建房整理集中使用项目,可节约3737亩的集体建设用地,就地用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三互动产业实体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连片推进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和川西民居特色、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农村综合体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县已累计建成入住72.3万平方米的新型农村社区,动工在建的农民新居达100余万平方米,已基本建成唐昌镇战旗村、新民场云凌村等7个“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
    (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围绕构建“县域一刻钟经济圈”,实施了县域等级公路网、镇际断头道路网、村组公路加密网和公交客运网等建设,实现了镇镇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全县村通公交率达98%,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城市干道为支撑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实施了一批重点镇和特色产业镇基础设施建设,8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9个末端处理站建成投运,实现了场镇、农村新型社区和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满覆盖;建成6个镇供水厂(站),有效解决12.1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统筹实施了一批电力、燃气等能源项目和通信通讯项目建设,全县有线电视、宽带村通率达100%,基本消除通信盲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首创“五化”模式(管理体制科学化、管理手段市场化、管理标准精细化、管理队伍专业化和监督考核常态化)并在全省推广,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全覆盖,14个镇全部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城乡发展环境和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改善提升,为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动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着力推进城乡产业统筹,加快构建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强二兴三优一”和“三产联动”的思路,以推进“五大产业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
    (一)强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规划定位,启动了成都现代工业港规划建设,初步形成以LED、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川菜食品等为主导的5个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目前,成都现代工业港“一港三区”(南北片区和安德川菜产业园区)已建成13平方公里工业新城,累计引进重大项目103个,其中特别重大项目26个、世界500强企业3家。2011年,规模上企业达353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3亿元;园区税收达8.5亿元。全县工业集中度达87.1%。成都现代工业港被列为省级电子电气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按照“总量扩张、业态提升、布局合理”的思路,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以德源新城、县城板块等城市组团片区为重点,大力推动企业总部、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信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建成东南部新城、快铁商务走廊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成西南石材城等专业市场和恒创·蜀都广场、天之府·温德姆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等重大城市功能性项目。201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9亿元,是2006年的2.6倍。
    (三)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改造农业、服务业提升农业”的思路,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和多元持续增收。
    1、推进川菜产业化功能区建设。按照错位发展思路,抓住“郫县豆瓣”特色传统品牌优势,规划建设了安德川菜产业化功能区,着力打造以川菜原辅料、川菜调味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2.4平方公里川菜产业化园区,引进丹丹豆瓣等品牌企业84家,已建成投产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11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亿元,入库税收达8471万元。该园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川菜产业食品加工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依托园区企业带动安德及功能区内的唐昌、唐元、新民场等镇,连片建成6.8万亩的标准化蔬菜配套种植基地,构建起“园区企业+种植基地+专合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多元增收,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三化’联动”的发展格局。
    2、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突出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通过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设施农业等高端农业。目前已建成唐元万亩韭黄基地、新民场万亩鲜盆花基地、唐昌战旗现代农业园区等8个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引进建成锦宁韭黄出口基地、成都榕珍菌业、新民场金田育苗、安德欧阁有机农庄等一批高端农业项目。目前,全县土地规模经营率达61%,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2%;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1亿元,已有7.8万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增收。
    3、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复合功能,大力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乡村旅游业态,加快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建成100公里的健康绿道网络,着力打造望丛古迹、友爱农科村、三道堰水乡、安靖蜀绣之乡等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初步构建起以健康绿道为“线”、特色旅游景点为“珠”的乡村旅游体系。目前,全国农家乐发源地——友爱农科村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县共建成星级农家乐38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和乡村酒店30家,启动了10个四星级以上的乡村酒店规划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转型发展。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2亿元。
    四、着力推进城乡主体统筹,加快构建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核心理念,按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兴城镇居民,不断夯实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基层基础。
    (一)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重点,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在全县推行了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完成了全县所有村(社区)基层治理结构改革,构建起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其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全面落实了村民议事会配套制度,推进农村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分离,扩大村民参与公共管理事务的范围,建立起基层民事民议、民事民定的常态化机制,提高了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出“10名以上村民联名提案制”、“农民论坛”、“联村议事”等基层民主创新实现形式,拓宽了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渠道,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益。
    (二)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为重点,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率先在全市开展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确立了行政管理体制、财政投入体制、事业单位改革“三位一体”的改革路径,先后将农村公共卫生保健、动物防疫、道路养护等20多个领域的服务项目推向市场,纳入政府采购,并同步配套推进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和教育、医疗等制度改革。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2亿元,实施了一批民生实事。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全覆盖,率先在全市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累计建成15.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169万平方米的城镇新居工程。深入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从2009年开始,累计投入1.8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全面推行村民民主议决村级公共服务事务项目和管理使用专项资金,建立起县镇村三级联网、全域覆盖的便民服务体系和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基本实现“进一道门、办一切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公共设施配置均衡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以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兴城镇居民为重点,促进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突出“提升农民能力素质和文明素养”这一根本,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县综合文明指数测评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利用基层综合文化活动站等平台,积极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开设各类农民学校,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娱活动,着力提高农村居民和新兴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和职业技能,让进城农民在心理上、技能上、文明习惯上进城,真正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居住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中国中小城市网专注中小城市领域,始终以服务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为根本宗旨,是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中小城市网络宣传平台。
CopyRight©2007 csm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中小城市网 版权所有
热线电话:010-64802390 传真:010-64803522 E-mail:csmc@csmcity.com
京ICP备07037224号  网站注册标号: 0102020050607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