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协调 亮点纷呈
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山东省禹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大创新。禹城市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战略交汇处,辖区内拥有12个乡镇和街道,拥有一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81.52万亩耕地,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百强县称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全面化发展,成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带动能力强,涌现出多个乡村振兴突出亮点。
(一)乘势而上,创新发展,打造富美农村升级版。
辛店镇位于禹城市最北端,面积96.1平方公里,人口3.6万人。近年来,通过抢抓财政试点机遇,先后承接省财政厅乡村连片治理项目和财政部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总投资4654.08万元,受益村庄23个、8823人。试点的开展,让辛店村村有新貌、人人有提升、处处见变化,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发现山东最美旅游风情小镇”。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宜居宜业乐园。决策离不开镇情,发展离不开规划。面对形势机遇,镇党委班子集思广益、反复酝酿,聘请浙江省景然设计院承担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总体方略上,确定了“点上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提升”的发展格局,沿镇区内两条交通大动脉打造了“L”形的整体提升板块。在村庄布局上,着力控制好“三个圈”:一是服务圈,打造了辛店街一个服务主阵地和大秦、张焕、官庄三个服务次中心,分别为周边提供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二是交通圈,既注重交通主动脉的畅通,又注重交通微循环的联系;三是风格圈,按照地域、地形、人文等要素,区分不同村庄的不同风格,做到既有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又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实施细节上,保护传统风貌、增加休闲元素、注重后续拓展,尊重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做到“慎砍树、少填塘”,先后修建了景观河道、厚德园、尚德园、明德园、修德园、凝翠广场等,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为今后村庄功能的拓展升级提供了空间。
二是精益求精、埋头苦干,打造和谐秀美乡村。一是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不打折。以从严从实的精神,雷厉风行抓行动,只争朝夕促进度。在工作力量上,党委书记和镇长每日调度,党委副书记巡回督查,班子成员分包村庄,精兵强将盯紧靠死,集中全镇力量抓落实求突破。在责任落实上,严格执行问责制和否决制“两项制度”,对试点工作开展不力、要求不严、影响全镇进度的镇村干部一律严格问责。在推进力度上,施工方、监理方、村支书、包村干部每日碰头,当天问题当天解决,确保了试点工作的迅速推进。二是立好规矩,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把质量和干净作为工作的两条底线。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引进第三方中介机构实行全程跟踪审计,所有资金实行“三专”管理、县级报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工程质量方面,各村均设立工程监理,聘请公道正派且常年在家的85名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确保工程质量达到群众满意。通过试点,新修村内道路21.83公里、下水道21.99公里,新建文化大院、文化广场23处,完成植树0.78万株,绿化面积23.21亩,全部经受住了群众的检验,真正把钱花到了刀刃上。三是统筹协调,整合力量促跨越。发挥好财政奖补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乘数”效应,积极整合各类涉农涉水涉地扶持资金,新修通村公路120公里,打通了群众致富发展的快车道;整修疏浚河道4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60公里,建立了安全供水的长效机制;改造危房206户,改造农村旱厕128户,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提升;修建综合垃圾分类处理中转站,聘请专业环卫公司,走出了环卫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新模式,打造了“户集—村收—镇运—镇处理”的常态化运行体系。
三是改革创新,借势发力,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乡村连片治理,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的整体环境,也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富美家园的热情。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村级事务“五代理一审计”等工作,摸清了集体家底,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以来,通过顺应群众新期盼,借力财政部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创新体制机制,把“治理村庄”和“经营村庄”有机结合,既要村美民安的“外在美”,又要村强民富的“内在美”,全力推进富美农村的转型升级。在工作路径上,依托“三变”改革,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思路,推动15个试点村集体经营性土地、集体经营性资产、集体经营性资金全部纳入集体经济合作社,共计纳入宅基地130亩、闲散坑塘176亩、四荒地1680亩。同时,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为平台,探索建立了家庭承包地以经营权自愿入股机制、合作社村民共建机制、民主决策管理监督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和村集体经济积累机制“五个机制”,共吸纳农户2113户。在产业发展上,政府市场双向发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一是向环境要效益。修庄村、大秦村借助连片治理打下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现在德孝乡村游、乡村记忆农家游和绿色生态慢生活体验游已在周边县市打响。二是向土地要空间。张庄村利用村集体闲散坑塘,整理台面,开展“上粮下渔”,既促进了扶贫开发,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三是向特色要优势。抢抓德州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战略机遇,重点向京津地区推介沙河辛西瓜、五彩花生、辛店洼草鱼、辛店洼鸭蛋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或名优特色产品,打造独特品牌优势。四是向产业要力量。坚持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强奶牛养殖、做实光伏发电,引导村集体经济借助产业链增收壮大。
四是逐步改良、持续发力,共建文明健康家园。以思想引领为先导,提升乡村“内在涵养”。一是讲“百姓话”。成立百姓宣讲团,通过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身边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群众关心的问题,把道理用故事来讲,把真理用方言来讲,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二是推“地方菜”。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双十之家”等一系列推荐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三是打“传统牌”。积极开展“儒学讲堂”“儒学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传统文化植入百姓心中,大秦道德讲堂邀请国内专业讲师团队演讲36次;“以传承乡村记忆、讲好辛店故事”为主旨,高标准建设沙河辛乡村记忆馆和治沙改碱纪念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和治沙改碱精神的熏陶,促进素质提升。以文化惠民为抓手,建好乡村“精神家园”。一是建设一批文化阵地。全镇所有村庄实现了村级文化场所全覆盖,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辛店镇文体中心和6处道德讲堂,其中文体中心设有数字影院、老年活动室、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让群众足不出镇尽享“文化大餐”。二是打造一批文化品牌。成立覆盖全镇的“村村通”广播站,启动“视界牧业”杯美丽辛店摄影大赛,用镜头记录辛店的风光与变化;举办“红色电影放映主题月”,开展“广场舞进社区”,让基层文化设施真正发挥了作用。三是培育一批文化骨干。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挑选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文化名人、离退休教师等担任村文化管理员,让基层文化活动有了主心骨、带头人。
(二)种养结合,科技支撑,打造创新种植模式级版。
禹城市法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落户我市,致力于蚯蚓养殖与生态农业一体化循环模式研究。2017年在伦镇赵庄建立了法博士蚯蚓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一是两种模式结合,产生双收益。目前,园区采用两种种植模式:一是利用蚯蚓粪和蚯蚓活性酶植物多肽液完全实现蔬菜的生态种植。该模式以蚯蚓粪作为基肥,配合喷施蚯蚓活性酶植物多肽液,同时整个种植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任何的化肥、农药和激素类物质。二是利用蚯蚓养殖与蔬菜种植相结合的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减少蔬菜种植面积,为养殖蚯蚓提供空间,将蚯蚓养殖与蔬菜种植同时进行,最终可实现蚯蚓养殖和蔬菜种植双收益。
二是依据现代化发展形势,找准下一步发展方向。根据法博士公司发展现状,考虑到鲜活蚯蚓的长途运输问题,目前只能在我市2018年越冬茬番茄定植时期(约2018年8月下旬)推广,在德州市其他县市区暂不推广。因此,当前的重点推广模式为“蚯蚓粪和蚯蚓活性酶植物多肽液配合使用的生态种植模式”。1月下旬,结合我市重点设施蔬菜园区的种植现状,市蔬菜办带领法博士公司技术人员分别在房寺镇四季收、绿亨、市中办鳌龙等重点设施蔬菜园区开展了蚯蚓活性酶植物多肽液试点试验,为在全市设施蔬菜园区逐渐推广蚯蚓-蔬菜生态循环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找准种养结合新亮点,促进新型农业发展。蚯蚓-蔬菜生态循环模式有效的改良土壤性质、提升蔬菜品质、创建蔬菜有机品牌。整个种植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任何的化肥、农药和激素类物质,彻底改变了由于化肥农药大量施用带来的土壤盐渍化严重的现状;同时种植过程中坚持无化肥、无农药、无添加剂,可保障蔬菜质量;采用熊蜂授粉,保证了蔬菜原始口味,提升了蔬菜产品品质;利用蚯蚓粪和蚯蚓活性酶植物多肽液结合的种植模式,种植全过程坚持无化肥、无农药、无添加剂,在种植环节符合有机产品认证的条件,可以申请有机农产品认证,走品牌化之路。
四是打造新型蔬菜产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蚯蚓养殖与番茄种植相结合的模式为例,参照伦镇赵庄基地大棚,单棚棚内占地1.5亩,取小部分棚内面积种植番茄1500株,其余空间养殖蚯蚓,底下产蚯蚓上面利用蚯蚓浇粪浇水。整个棚最低能够收到十吨蚯蚓,公司签约价收购最低8000元/吨,这么一个棚大概能达到八到十万块钱的收益。同时,由于底肥充足,蚯蚓棚内的1500棵番茄的产量有可能超过3000棵番茄的产量,这样一个棚的整个收益应该是普通大棚的二至三倍左右。
(三)持续有推进农业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禹城升级版。
根据德州市统一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我市自2010年初正式启动两区同建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始终把两区同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抓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社会参与、依法依规、梯次推进,做到社区建设、园区建设、土地统筹“三位一体”,一手抓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建设,一手抓土地挖潜项目实施,以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革,促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和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制高点,加快了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8年来,历经粗放管理的转型期,深化发展的机遇期,抓外延、提内涵和抓管理、强配套的规范期,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建成农村社区25个、楼房1.2万套、187万平方米。累计搬迁村庄110个,共10374户、39736人搬入新居。全市共备案农业园区共293个,开工建设83个,带动就业6万余人。随着农村新型社区配套提升的不断完善,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社区建设实现了由最初“让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累计腾空土地1.5万亩,验收土地指标9500亩。其中2018年,全市续建社区12个,在建楼房4802套、66万平方米。在德州市率先实现土地指标跨市交易,打破交易坚冰,出让土地指标2000亩,争取交易资金7.6亿元,变“财政输血”为“自身造血”,破解了两区同建长远发展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是规划先行,推进社区建设。2010年下半年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将六个规范(规划管理、拆迁安置、施工管理、社区建设、配套建设、土地流转)贯穿社区建设全过程,积极稳妥推动两区同建向纵深发展。一是规范规划管理。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设计,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习俗相同、便于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辐射能力、发展前景等因素,统一由高资质的规划设计院进行编修;在楼房设计上,纯农村社区以“3+1”“4+1”模式为主,二层楼房为辅,乡镇驻地社区以多层楼房为主。二是规范施工管理。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程序,参与工程建设施工队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严禁违法转分包、资质挂靠行为。建立专业监理为主、乡镇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为辅的监管队伍,从建筑材料、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三是规范拆迁安置。旧村拆迁前制定详细搬迁方案,拆迁协议签订率达到95%以上方可启动拆迁。所有房屋由物价局统一测量、统一作价,坚持“两榜公示”,第一次张榜公示测量数据及附属物情况,第二次张榜公示评估价格,确保群众利益。
二是完善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引进城市社区建管理念,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电话、通宽带网、通有线电视;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的要求,把工作力度重点向完善社区配套和服务功能上倾斜,全面提升社区承载力、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村民自治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制定符合实际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办法、服务标准,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质量。
三是产业优先,增加内生动力。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以耕地适度规模流转和村庄复垦土地为依托,全面启动以带动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洽谈、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社区建设。共建成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园区118处,其中2处被评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粮食、棉花、蔬菜、畜牧、花卉苗木5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与产业园区发展相适应,加快农村一系列改革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总量分别达到2020家、254家。
四是多策并举,强化资金保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是关键,我们坚持多措并举、多元融资。一是用足补贴资金。通过增减挂钩、土地级差收益补贴社区建设。二是整合政策资金。争取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农村环境整治、水利建设等涉农资金,整合捆绑使用。三是引进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超市、卫生室、幼儿园、燃气、供暖等服务设施。四是争取信贷资金。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信贷支持。2010年以来,已累计拨付资金11.5亿元,引进社会资金1.5亿元,贷款总额达到8亿元。
五是健全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坚持高层推动,成立由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的两区同建指挥部,(现在是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指挥部)负责综合协调、顶层设计、政策研究,研究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开展。市农工办牵头抓总,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分管负责人员联合办公,目前指挥部共有成员部门13个(农工办、组织部、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物价局、教育局、审计局、房管局、城管局、油区办、电力公司)。乡镇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形成市、乡镇、社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把两区同建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作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排名的重要依据。
(四)政策扶持,优化环境,打造人才农村升级版。
我市始终坚持人才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也是一种可持续开发的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最具影响力的一环,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成就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人才在这个闭环中将发挥核心作用。为全面促进禹城市的全面发展,及时研究制定政策举措,通过对口帮扶、有效激励、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梦想、成就人生。
一是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制定“大禹英才认定管理办法”、“双创之星评选办法”等一些列政策文件,降低人才引进门槛,扩大各类人才评选覆盖层面,持续加大乡村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对硕士及以上学历特别优秀人才来禹创新创业,可推荐认定为“大禹英才”,给予一定生活补助和创业补助;对在农业、农村从事规模种植、养殖或产业化经营、合作服务领域成绩突出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双创之星”,一次性发放5000元津贴。2017年评选富民创业之星、民营创业之星30多名。
二是多措并举引进乡村人才。围绕乡村农牧旅游、机械制造、农村电商等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积极对接京津冀济等地高校院所,鼓励乡镇企业积极走出去,与山大、山农大、天津大学、哈工大等高校加强对接,建立密切合作。去年以来,各乡镇专业招商队先后到京津冀、沪广深等地对接30多次,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10多个院所进行对接,邀请专家来禹考察100多人次,先后引进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泰山学者王中华,山东三度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法月萍等专家人才。制定《2018年禹城市人才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将乡镇高层次人才引进、大院大所分支机构引进等纳入考核范围,并明确每个乡镇至少引进2名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每个乡镇街道争取一名禹城籍博士或来禹创新创业博士任科技副镇长,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
三是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工作环境。坚持把完善服务、优化环境作为乡村人才工作重点,推进软、硬环境同步优化,提升乡村人才凝聚力和满意度。一是优化生活环境。按照实用、就近原则,统筹镇村两级资源,建成14处、1750平方米乡村人才公寓,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配齐生活家具、日用家电等必要设施,目前已全部配套生活设施,达到拎包入住标准。二是提升服务水平。落实市级领导“一对一” 联系专家制度,积极协调解决乡村人才安家落户、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问题。三是营造重才氛围。2017年召开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大会,为法博士团队等多支乡村人才团队发放科研补助、厂房租赁补贴等扶持资金。通过真金白银的奖励、真心实意的关怀,切实提高乡村人才的社会地位。
(五)五位一体,提档升级,打造产业农村升级版。
坚持“农业工作项目化、农业项目产业化、农业产业品牌化”的总体思路,以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为引领,以农业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确保“三个安全”(即确保粮食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增加“两个收入”(即增加集体收入、农民收入),不断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打造“1+5+12”的立体农业体系(“1”即为龙头企业引领。“5”为5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支撑,“12”即为12个“一镇一品”的农业特色乡镇),加快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聚焦重大项目,助推农业发展规模提档升级。抢抓上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有利时机,提前谋划,精密实施,集中力量办大事、惠民生、创亮点。水利项目方面,实施千户屯、张武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实施禹临河上游段治理项目。畜牧项目方面,积极推进畜牧产业一体化深度调整,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产业格局,重点推进东君集团第二牧场建设项目,百禾环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项目,发展温氏集团生猪养殖基地、维多利亚奶牛养殖基地、和润大型畜禽养殖基地等龙头企业,到年底,建成美丽生态牧场50家。农业开发方面,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性资金向农业现代园区、试点项目倾斜的趋势,全力争取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个,产业化发展项目2个,现代农业园区1个。渔业项目方面,实施生态鱼塘标准化改造项目和鳌龙省级内陆休闲渔业公园项目。蔬菜项目方面,积极推进吉香居现代化大型食品深加工项目;开展好国家特色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积极争取2018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项目。农业项目方面,积极争取投资1500万元的大型沼气、投资1000万元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投资400万元的高产创建平台等项目;重点推进安仁恩雨科技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新建续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30处。争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积极围绕农业产业开展招商活动,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生产,推动向阳坡、鳌龙、花果山、蝴蝶兰等产业园区突破瓶颈,进一步扩规模、上档次。实施品牌引领战略,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新增“三品一标”10个以上。
二是紧扣重点工作,扭住推动工作的“牛鼻子”。一是扶贫工作。去年,共实施23个产业扶贫项目,1108户2361实现脱贫,17个重点村全部“摘帽”。今年,将按照“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脱贫攻坚总步调,以巡察问题整改为导向,以动态调整为关键,以项目管护为重点,以金融保险为保障,以行业社会为补充,统筹兼顾,强化措施,严格做好年度脱贫计划制定,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积极推进小额扶贫信贷,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和教育、医疗、危房改造、就业等行业扶贫。目前全市贫困人口为132户271人,主要是患病、伤残、无劳动能力等群体,扶贫难度比较大,下一步将重点扶持、靶向施策,确保今年基本完成脱贫。二是涉农招商引资。工商资本主体品牌意识强、市场嗅觉灵敏度高,投资开发农业,可以为农业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市场、技术等问题,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力推手,在养殖、种植、生态观光、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尤为明显,可以把农民干不好、干不成、干不了的事情做成、做好。今年将着重做好涉农招商引资工作,现在正在推进、洽谈、考察的招商引资项目共9个,力争今年这项工作有新成效、新突破。
三是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工建设供销为农服务中心9处,完善提升3处。
四是河长制工作。2017年河长制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已经顺利通过上级中期评估。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河长组织体系、制度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河长办协调作用,突出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主体作用,按照“一河一策”方案,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力争年底考核保持先进位次。加快推进实施小农水项目;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取得实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大局和实际需要,要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运行调研、村级党组织书记排查调整、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质等为抓手,把基层干部配齐配优、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把基层人才用好用活。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基层党建经费保障问题。要把基层干部补贴、党组织活动、党员干部培训、活动场所建设等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使党建工作投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正常运转。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基层党建实际需要,逐年增加基层党建经费投入,形成基层党建经费逐年增长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