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振兴成为邗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四化同步,加快城乡融合,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重大项目有效突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村重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在全市率先建成“阳光三农”信息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经验被全省推广,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省均,精准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中央和省市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邗江区提出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任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一、壮大农村产业经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一)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设绿色高产粮食示范基地,增强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占有效耕地面积比重稳定在80%以上。加快提高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创成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稳步提升粮食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粮食产地机械化烘干占比达50%。组织实施年度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推广节水技术、推进农村河道河塘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提升防洪排涝和灌溉能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全覆盖。
(二)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坚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目标定位,立足邗江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特色发展,以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带动,加快构建沿湖、沿丘陵、沿绕城的“两纵一横”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特种水产、花卉苗木、优质蔬果和休闲观光四大高效特色产业,每年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3000亩,养殖总面积稳定在3.75万亩左右。扎实推动畜禽业绿色发展,进一步调优畜禽养殖区域布局。
(三)着力发展质量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狠抓农业标准制订,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机制,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大市场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深入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持续加大邗江名优特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镇级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建设,优化乡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严格项目审批、严守环保准入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实现农产品到旅游商品的转化,成为超市上架商品。鼓励农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实现乡村流通现代化。引导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强化特色产业与知名电商嫁接,实现农业电商提档升级。加速特色小镇建设,培育旅游村镇和田园综合体,以邵伯湖及湖荡湿地为基础,以北湖公园为中心,聚合邗江北部三镇,以休闲度假、养老、医养等为特色功能,挖掘和放大文化、生态特色资源,加强功能融合,打造“一主三副多节点”和“两轴一廊道”的特色旅游品牌。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开展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托管,为小农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省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示范典型,新型主体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60%。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搭建多种形式的培训平台,以技术服务为载体,把“土专家”、“田秀才”纳入专家库,强化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
(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创建绿色高产增效示范片,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开展设施农业机器换人行动,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率,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常态化开展“6+X”招商引资,每年新开工市级农业重大项目3-4个。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每个重点涉农镇(街道)创建1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全区争创2个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
二、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一)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要素,分步编制镇村体系规划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土地整治,合理规划功能分区,为乡村建设预留空间。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整治和建设模式。
(二)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建设。严守耕地、生态保护红线,构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格局。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将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镇级绩效综合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形成“划、建、管、护、补”的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持续增加生态绿色,每年新增成片造林800-1000亩,每年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2个,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4%以上。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重点打造沿S611 绿廊、蜀冈生态中心、扬子津生态中心“三大生态长廊”。
(三)积极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实时提供土壤质量动态监测数据。推广农业清洁生产,继续实施农药“零差率”统一配送,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集中配送”的农药供应机制,从源头上推进化学农药“零增长”。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配方肥施用面积,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体系,提升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和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养殖污染治理率达9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全面实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夏、秋两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分别保持在90%和70%以上。
(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对适合开发旅游的田园项目进行旅游化改造。实施农村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完善“六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模式,开展全域垃圾分类试点示范。持续抓好“水美邗江”工程建设,实行农村河塘轮浚制度,实现农村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全覆盖。全面落实河长制,继续实行城乡一体化长效管护和绩效考核,切实巩固农村河道河塘整治成效。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促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护、一体化推进。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规划建设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巩固卫生镇村创建成果,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推进镇村公园绿地建设。
三、繁荣农村文化,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镇、村(社区)创建,制订乡村文明新风系列规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开展“建功邗江· 感动邗江”人物、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评选,普及农村志愿服务,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引领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体活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传承升级农村庙会,每年举办集农村能工巧匠技能大赛、农民趣味运动会、五好家庭颁奖、农产品交易、乡土文艺汇演为一体的农村大集会,集中展示新农村、新生活、新风尚。
(二)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阵地、文艺作品、文体活动”为抓手,充分挖掘、传承和弘扬历史名人、乡土典故以及西山、北湖、运河等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本土曲艺、民歌、民舞、民俗等传统文艺,培养“三带”型乡土人才,积极发掘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艺传承,发展扶持乡村特色文化团队。弘扬琴筝文化,打造琴筝文化产业园,打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琴筝)”品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大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申报、保护和传承力度,规划建设邗江非遗展示馆。围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鼓励开展文艺作品创作,区、镇文化部门要定期组织文艺团体为农民群众送上高品质的综合文艺演出。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实“有标准、有设施、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建设乡村舞台、文化广场、道德课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完善区、镇、村文化体育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围绕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民俗特点,规划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园、农耕文化展览馆、传统民俗传承馆、非遗文化展示馆、乡贤馆,留住乡村有形文化。健全乡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
四、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党组织+合作社(协会)”、“党组织+产业基地”、“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常态化整顿软弱后进村党组织,持续推行村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大力培养“带头上网、带头创业”的青年党员。健全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巩固提升“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成果,加大基层微腐败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农村扶贫开发、涉农项目建设、“三资”管理领域中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驻村单位和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组织村“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推动治理信息化,实现“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加强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
(三)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做好“三民五小”微综治工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队伍满意度。高标准推进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法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设环乡镇、环集镇两道电子防线,实施技防监控“村村通”工程,推广智能卡口和微卡口,加大智能监控建设力度,推动高清监控全覆盖,一、二类视频监控点联网率达100%。
五、构建民生保障机制,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扣“扬州率先、苏中领先、全省争先”的目标定位,发展物业经济型、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为农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重点聚焦33个经济薄弱村和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5-70万元的“夹心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经济薄弱村、“夹心村”倾斜。大力化解村级债务,坚持因地、因债制宜,逐步化解陈债,严控新债,力争每年村级债务总量下降10%以上,到2020年底无债务村(居)占全部行政村(居)三分之一以上。
(二)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就业、创业、农业和物业”四业富民,巩固工资性收入渠道,扩大经营性收入来源,拓展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空间。立足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质态,依托各类园区和镇级工业集中区,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完善农民求职登记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75%左右。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实际培训人数安排补贴资金,以“订单式”培训推动高质量就业。制定落实各类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传统手工、电子商务等领域选准项目,发挥所长,实现创业增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攻坚行动。按照精准施策、精准扶贫、高质量脱贫的总体要求,落实“三保五助”政策,全区所有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对象精准识别长效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落实地方财政专项保障资金,解决低收入农户住房安全问题。加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动态管理,实施“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扶持创业”,确保低收入农户劳动力长期稳定就业。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帮助农户通过创业项目实现增收脱贫。建立完善低收入农户医保精准扶贫制度,降低个人负担,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研究制定教育扶贫实施细则,对低收入农户子女就学费用全额免费,帮助低收入农户子女完成学业。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密切跟踪建档立卡帮扶对象的脱贫情况,重点聚焦徘徊在扶贫标准线以上的人群,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充分发挥“阳光扶贫”信息系统的监管效用,实现扶贫资金项目、扶贫政策、扶贫对象以及帮扶责任人基本情况信息全覆盖公开,低收入农户脱贫措施、收入增长过程以及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建设情况、收益分配全过程公示,扶贫资金支付各环节、低收入农户脱贫结果签字公示、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益评估全留痕监督。
(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增加农村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建立完善“水源达标、备用水源、深度处理、严密监测、预警应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宽带全覆盖。逐步推进管道天然气向乡镇、农村覆盖。加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农业执法、农资溯源、林业监测、渔政执法、农业植保等农业管理应用,实现农业管理智慧化、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为农服务信息化。制定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加快推动乡镇污水集中处理。
(五)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适当增加乡村幼儿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推动集团化办学和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2020年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加快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乡村教师专项奖励制度,适当增加乡村教师绩效总量,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以健康邗江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镇村卫生服务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敬老院服务质量和医养融合水平,强化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覆盖率达98%,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报销比例达75%。加大农村困难群体保障力度,把符合“三无”条件的农村老人、残疾人纳入救助供养范围,推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全部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民集体对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督、收回等各项权益;稳定农户承包权,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严格保护承包农户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确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及合同网签管理,围绕土地流转、抵押融资、涉农补贴发放、承包地有偿退出、农田整治、休耕轮作等领域,探索确权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稳妥开展确权登记后续工作,对因列入用地规划暂缓确权等遗留问题,按省统一要求,积极稳妥处理相关矛盾。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征收管理,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结合第三次土地大调查,全面摸清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全面开展农房不动产登记。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力度,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划出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现代农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鼓励收储利用闲置农村建设用地,发展“生态+”、“旅游+”、“互联网+”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支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地区开展旅游项目点状供地。
(三)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突出抓好成员界定、股权量化、机构设置、章程完善、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优化“三资”管理信息平台以及“e阳光行动”手机APP,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公正、规范交易,严厉查处场外交易、暗箱操作等行为,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全部进场交易。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集体林权、农业水价、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
(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机构乡镇布局,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市场,支持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加快贷款发放进度。支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鼓励稳妥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推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贷款,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巩固主要种植业保险,拓展高效农业保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属保险,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家庭财产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等惠农险种,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延伸。放大农业保险惠农效应,健全连保无赔优待机制,适当放宽理赔门槛,提高赔付水平,让农民享受更多实惠。
七、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领导保障
(一)建立健全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成立区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研究确定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大事项。按照中央和省、市规定要求,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工作,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工作体系。
(二)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将能力强、作风实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优先选派到镇(街道、园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上,将建设用地、信贷资金等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
(三)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各镇(街道、园区)、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研究制定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明确到2020年和2022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专项行动计划。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结合已完成的镇村布局规划,按照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的分类,科学指导乡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四)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现代农村经济、和谐秀美乡村、强村富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乡村人才等重点工作行动计划,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以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各镇(街道、园区)、区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通过任务项目化、节点化,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
(五)着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把农村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内培外引并进,促进各路人才向农村汇聚,加快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实现人才强镇强村。一方面,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允许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鼓励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行业能人,返乡投资兴业、行医办学、开展志愿服务;另一方面,紧扣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发展,定向培养一批基层农技人才。大力实施乡土人才“3351”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5%。
(六)大力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广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加快形成党政齐抓、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乡村振兴。积极宣传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总结推广乡村振兴成功经验,选树致力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不断提振基层干部群众精气神。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加强理论研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强化载体建设,评选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以及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先进个人,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积极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