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河北迁安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体,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路径等发生深刻变化。经过系统调研,并结合我市近年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就如何实现“生态宜居”这一建设目标,进行深入调查与思考,提出意见建议,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现实意义。
一、迁安农村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2003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开始,到2006年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09年把建设重点由村庄面上整治向农户庭院延伸,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新民居建设,到2013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再到2015年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目标一次比一次更高、内容更加丰富。通过一系列建设载体,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加快农村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早在2006年底,通过文明生态村道路硬化建设,全市农村累计铺设水泥路4942公里,基本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户户通,改变了农村过去“睛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象,农村“路难行、脏乱差”的落后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通过持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等惠农实事工程,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目前,全市534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有线电视和网络宽带,适宜村全部通自来水,村村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电商服务站、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农村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改造,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一是城乡一体化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机制基本形成。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根据镇乡人口规模,按照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补助农村人员工资及垃圾处理运行费用,2018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专项资金增加到2109万元。目前,全市53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以“户清、村集、镇乡运、集中处理”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乡村两级卫生保洁队伍达到2450人,实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和卫生保洁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全市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每年市政府都拿出大量财政资金,持续不断地支持植树造林活动,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特别是规划建设了四条生态绿道,成为了休闲观光旅游的生态绿色长廊。三是农村改厕全面推进。从文明生态村沼气池建设开始,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到2017年底,全市农村改建双瓮式厕所52949座,三格化粪池及沼气式厕所67321座,水冲并入城镇和村庄集中污水处理管网厕所33900座,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4.4%,被河北省确定为农村改厕示范市。
(三)乡村城镇化步伐和村容村貌改造升级明显加快。一方面,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条件适宜的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全市19个镇乡,除闫家店乡、上庄乡、大崔庄镇3个乡镇外,已有16个镇乡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45个,建设住宅楼面积500多万平米,有3万余户农民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农村面貌实现提档升级。从2013年开始,围绕京沈高速和四条生态绿道,以集中连片打造为路径,全市累计建设美丽乡村省级重点村191个,打造了“红峪口长寿村”、“徐流口豆香小镇”、“东高庄草莓小镇”等一批独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特色品牌,连续三年被河北省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其中:白羊峪村、山叶口村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万宝沟村获评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红峪口村、徐流口村等15个村被评为河北省级美丽乡村。
(四)乡村治理迈向制度化、规范化。从2016年开始,全市探索实施了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以清单式、流程化的形式,对村级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共设计60条运行流程,并通过强化村级权力运行过程监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路径。村务决策怎么处理、按什么程序干,村干部一看便知;村民办理各项事务,怎么办,找谁办,走什么程序,群众一览无余,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村里的法”。通过“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全市涉及农村干部用权的初信初访案件数量整体下降40%,村干部行使权力、办理村务,时刻绷紧纪律之弦,群众减少了对村干部的怀疑和猜忌,打开了干群之间的心结,促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让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在农村成为了现实,乡村治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纵向比较,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农村发展的短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美丽乡村特色不突出、发展不平衡。美丽乡村建设仍停留在短期、外在层面,乡村特色挖掘彰显不够,缺乏乡村韵味、乡土气息,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千村一面”、照搬城市景观设计等问题;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缺乏产业支撑,可持续能力不足;试点村选取存在“嫌贫爱富”现象,停留在抓典型示范阶段,没有真正达到普惠性、全覆盖。
(二)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任务还很艰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但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随意排放、垃圾“二次搬家”现象严重,日积月累,部分村头巷尾偏僻地段垃圾越堆越多,甚至有些村的生活污水、垃圾被直接倾倒到坑塘、沟渠及河流中,对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造成直接影响。
(三)农村环境和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健全。有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好后,管护机制没有跟上,栽好的花草树木、修好的路、建好的广场公园没人维护,损坏的文体健身设施没人维修,环境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还存在不小差距,水冲厕所冬季防冻问题还没有更好地解决。
(四)美丽乡村持续动能不足。农村干部群众“等、靠、要”心理严重,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目前,多数农村集体无收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及后期管护的费用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无法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对我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以往新农村建设理论基础上的战略升级,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以农村厕所改造、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一)工作重点
1、强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厕所革命,首先要对农村厕所现状再进行全面详细摸底,掌握已改厕所的使用情况和需要改厕的准确数量。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力争率先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一方面,要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合理选择双瓮式、三格式、沼气池式改厕模式。特别是农村新建住宅的,要鼓励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另一方面,要加强卫生厕所使用管理的后续服务,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专业化企业、专业户进行检查维修、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确保厕所改到位、使用好、维护好,农民真正受益叫好。
2、持续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按照“五有”标准,即有设施、有技术、有人员、有制度、有资金,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和环境卫生工作标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清理垃圾、清理杂物、清理庭院,拆除违章建筑和残垣断壁,确保农村环境干净整洁。采取PPP模式,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清运一体化项目落地,科学合理布置垃圾转运设施、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实现共建共享,为农村垃圾找好出路,从根本上解决直接焚烧和露天堆放垃圾现象,真正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转运、无害化处理。
3、有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和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和处理工艺,确保“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对城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采用或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居住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太阳能微动力或小型净化槽等污水处理方式。以农村河道、坑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打造水清、岸绿、景观美的宜居水环境。
4、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深入持续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绿化方面,积极开展街道、庭院和村头巷尾隙地绿化和环村林带建设,营造“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乡村环境。亮化方面,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安装到位,村内主街道夜晚有照明,方便群众出行。净化方面,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评选“五美”家庭,打造环境整治示范村。硬化方面,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连村道路、通村公路、危桥改造、街道硬化,修缮破损路面,主街道以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为主,辅道、巷道和街景花园硬化提倡就地取材、体现乡村特色。在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历史文化特色和优秀民俗传统,传承历史文化元素,推进村庄整饰美化,建设街头游园和村民活动场所,提升农村建筑整体风貌。按照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和农村社区“三区”共建的模式,以省级中心村示范点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现代化、农民就地城镇化。
(二)工作措施
1、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活乡村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不是简单地给予式的“输血”,而是要激活乡村自身造血能力。启动建设前,要把村庄现状、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清楚,把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摸清楚,遵循他们的思路去引导,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下而上、上下联动合力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局面,而不是由政府和村委会自上而下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用农民长期生产生活经验形成的适合农村建设的乡村土办法,少用“高大上的洋办法”,多运用青砖、灰瓦、石头墙、木栅栏、木装饰等乡土材料和水缸、石碾子等充满农耕记忆的元素,打造一些高标准、能够传世的、充满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加凸显乡土气息,更好地传承优秀农耕文化,让农村更像农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2、梳理市域村庄空间布局,分类施策、分期推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分三步走,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我市534个行政村,既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社区、一般乡村和纯农业村庄的区别,也有山区、丘陵、平原等形态上的差异,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按照“面上干净、线上美丽、点上精彩”的要求,整体规划、分批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精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一是推进环境整治达标村全覆盖。全市所有村庄都要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硬化”五大工程,全面清理柴草堆、垃圾堆和残垣断壁、私搭乱建,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卫生死角,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村庄面貌干净整洁。二是打造精品村。按照田园综合体的模式,结合农宅合作社建设,深度挖掘自然山水、地域文化、建筑传统等元素,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把村庄人居环境和田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建设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精品村。三是整体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围绕主干公路和四条绿道以及景区景点周边,集中连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示范引领的精品点、亮点纷呈的精品线路、特点鲜明的示范区,从而形成点、线、面共同推进、整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格局。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平原村庄建设美丽乡村,搞好村庄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至少需要投入1000万元,山区村庄需要投入更多。如此大的投资需求,仅靠政府和村集体投入,很难实现。借鉴江浙等先进地区经验,区分建设项目性质,建立财政分级负担和集体、农户、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市级、县级和乡镇投资为主,约占总投资的80%,村级投入不高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20%;在完成建设之后,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维护以村级投入为主。特别是村级收入200万元以下的村不承担建设支出,有效避免因村庄建设给村级集体带来过重债务。我市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为收入“白点”村。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运营不经营的理念,发展农宅合作社、旅游合作社、设施农业和门市店铺置业,确保村集体有稳定的租金和分红收入,能够承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运营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社区建设、垃圾污水治理等各类涉农资金,有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美丽乡村+文化、美丽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创建多业态风情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适应市场体制的多渠道投资机制。
4、强化组织推动和督导考核,凝聚建设合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县)级作为抓落实的责任主体,必须把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定位为“一把手”工程,组建专门办公室,形成高效的组织指挥系统,加大组织推动力度。一是把观摩、拉练、评比作为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观摩会,激发镇(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热性,使其横向找差距,纵向寻突破,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迅速掀起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热潮。二是把严格兑现奖惩作为推进工作的有效推手。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市委考核镇乡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增加考核权重,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工作问责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把宣传发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在迁安电视台开辟“美丽乡村行”、“曝光台”等专题节目,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推广新项目、新技术,同时大胆曝光落后镇乡和村庄,营造出追赶先进、鞭策落后的浓厚舆论氛围,不断推进“三农”工作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