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常州市武进区:探索“双创”新苏南模式 全力建设具有武进特色的“双创”示范基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双创”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武进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在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等诸多领域发展开全国先河,历来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武进特色产业基础扎实,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市辖区前列,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建设节点,是国家产城融合重要改革试点。

今年5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武进区被列入首批区域示范基地。“双创”是武进“十三五”的重要抓手,探索“双创”新苏南模式,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全力建设具有武进特色的“双创”示范基地,将是武进“十三五”期间发展经济的着力点。

一、武进区创新创业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武进大力推进“双创”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服务业提速和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全面开展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形成了石墨烯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健康、互联网、轨道交通、绿色建筑等七大特色新兴产业。至2015年底,武进“双创”扶持政策日益完善,“双创”载体初具规模,“双创”扶持体系初步形成,武进“双创”区域特色鲜明。

(一)重抓政策措施落实,“双创”推进工作形成合力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创业激励政策落地落实,大力实施“创业武进”行动,努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解决全区创新创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促进创新创业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督促全区创新创业工作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二是简政放权,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围绕创新创业需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公布行政权力五张清单,编制政府责任清单,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构建高效规范、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公平、公开的社会发展环境。三是实施“创业武进”,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抢抓全国首个获批的“创业中国”区域性示范工程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创业武进”活动,加大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提升区域影响力。2015年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推进月”、大学生创业竞赛、“就业创业大讲堂”等活动,评选“武进区十大创新创业人才”、“科学技术进步奖”。通过活动的开展和媒体的积极报道,在全社会树立了双创榜样,营造了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二)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双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扶持,降低创业成本,推动更多的群体投身创新创业。一是全区创业人员不断增加,社会创业氛围日益浓厚。2015年扶持创业2301人,创业带动就业7108人,其中扶持大学生创业553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1711人;农民创业690人;享受创业扶持政策1455人,创业扶持资金3552.79万元,其中为9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计3400万元;征集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35个;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963个,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1398人。二是社会就业再就业人数不断攀升,形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2015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80120个,新增城镇就业24230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707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3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2%;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9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31人;新增吸纳苏北劳动力21564人,其中吸纳对口地区农村劳动力3608人。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全力打响“创富武进”品牌。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联合妇联、财政等多个部门先后出台《武进区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武进区创业扶持资金申领办法》等政策,在全区建立首家区级大学生创业园——常州金丽来台湾夜市。组织开展网络创业培训班、“就业创业大讲堂”、创业项目征集、我的创业故事征文和“路劲又一城”黑桃皇后街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在全区掀起了“创业创富,圆梦武进”的热潮。

(三)力推创新创业平台,“双创”服务资源加快集聚

深入实施《武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方案》,以构建众创空间为突破,集成政策支持,加快建设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载体。2010年以来,武进区每年新增标准厂房、研发孵化用房50万平方米,目前已拥有各类“双创”载体超过500万平方米,建成国家级孵化器5个,省级孵化器18家,建有“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企业院士工作站”等院士工作站16家,建成“新誉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等博士后工作站12家,建成青武·创客空间、N³创意工坊等各类创新公共平台380家。其中仅仅2平方公里土地的常州科教城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理念,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园区各类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累计近1400家,几近每天创建1家科技企业,仅今年15月就新增企业一百余家。5年来,与企业开展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635项,新增授权专利3380件,其中,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427件。先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国家级软件园,以及省科技服务示范区、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省互联网产业园和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连续3年荣膺《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2名。今年上半年园区营收逆势上扬,同比大幅增长。2015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80.8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6.1倍;实现税收3.2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4倍。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七大特色产业颇具规模

近年来,武进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科学布局,集聚创新资源,激活整链活力。轨道交通产业业内知名。目前集聚了以中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今创集团、新誉集团等为龙头的163家企业,基本形成了研发、制造、商务、物流和整车大修等相对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占国内市场份额45%以上,内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5%,内燃机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车内辅助电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高速铁路电气化设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智能装备产业实力雄踞。集聚了安川机器人、铭赛机器人、爱科农机、恒立油缸、润源经编、卡尔迈耶等智能装备制造业行业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包括整机、核心零部件、单元产品制造和系统集成在内的机器人产业链。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全球先进。石墨烯新材料产业集聚了碳元科技、黑玛新型碳材料、盛泰碳纤维、宏泰摩擦、第六元素、二维碳素、天常玻纤、宏发纵横等一大批优秀科技型企业。至今创造了7项世界第一和3项国内第一,是国内产业领头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设备研发、原料制备与应用研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石墨烯新材料研究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经过多年发展,武进“轨道交通产业、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绿色建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智能装备产业、互联网产业”等七大特色产业颇具规模,2015年产值超千亿元。

(五)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

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主动参与创新资源配置,提升武进产业结构,汇聚国际精英人才,打造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城市名片。2015年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共同揭牌了“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目前园区已集聚41家以色列企业,集高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孵化和以色列文化旅游展示推广等五大功能于一体。2012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于布鲁塞尔共同签署《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筛选12个中德合作项目,中德常州创新园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项目。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由芬兰FIAC投资集团引入了芬兰及北欧等国绿色建筑相关的上、中、下游系列企业,首期总投资2.13亿欧元。中美科技产业园是武进国家高新区与普尼集团合作共建的高新科技产业化创业创新园区,实现了中美双方在人才、技术、信息及融资等方面的优势互补。528日俄罗斯科教部、科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产业转移技术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及诸多俄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将在我区举办中俄科技产业园揭园仪式,开启

二、武进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集聚要素,构建政、产、学、研、金、介、融协同服务的“双创”完善生态体系。

1.双创主体发展。以产业为背景,以园区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全力打造创业创新主体。到2018年,新增领军型团队800个以上,新增创新创业人才10000人,“千人计划”人才80名以上,“龙城英才”计划人才300名以上,集聚30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500家高成长型企业,新增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超过2000家,培育新增规模以上特色产业企业120家,特色产业产值规模达1500亿元。

2.构建良好的“双创”生态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2016年,完成服务型政府体系建设,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并建立考核制度,进行考核;全面梳理“双创”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保障市场经营秩序。

3.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创业投资来源。2018年,新增创新创业融资规模80亿元以上,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达到70家,其中境内外上市企业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引进“科技支行”等科技金融机构,设立特色产业创投基金以及三支特色天使投资基金。

(二)搭建功能完善、信息共享、专业高效、国际合作的创新创业平台。

在“一核四园区”的双创空间布局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搭建规模在5-10万平方米的区级“双创”平台。区级平台,服务于“双创”生态系统。它既是实体创业的众创空间,又是利用互联网建设的信息平台、政府的服务平台、政策的发布平台、交流平台、宣传平台。

2018年,打造15个国家级和70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新增创业孵化器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三)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创”新苏南模式。

依托区域新兴产业基础,合力打造武进区“一核四园区”的双创空间布局;探索形成国际化合作创新创业模式、“3+X”双创平台共建模式、企业内部创业引导模式、产城融合创新创业发展模式、“一区多园”板块化运作模式。

(四)促进全区科技与经济融合协调发展,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双创”区域示范基地。       

2018年,针对各类创业主体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宣传活动,累计超过600场。在区级平台,建设武进“双创”展示交流中心,促进双创经验和成果交流,树立创客楷模,扩大“创业武进”的品牌影响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创新创业文化。

三、武进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

尊重市场选择,通过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扩大创业投资来源、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五大行动,加快双创各要素集聚,优化双创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探索形成区域特色双创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双创示范基地。

(一)探索形成“双创”新苏南模式

1.建立国际化合作创新创业模式。基于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园等现有创新创业国际化合作基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项目与市场、人才与资本的衔接融合,形成“创意+创新+创业+创富”的新平台、新机制、新生态、新文化。积极争取获得国家政策试验区授牌,赋予先试先行框架;积极探索资本流动、资本结算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筹建国际化常州股权交易所;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流动快速通道(居留、签证、通关、创/就业),持续完善国际社区生活空间;建立国际合作架构机制,设立国际化创新创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做好对接工作,将示范基地打造成国家先行先试的国际化“双创”基地。

2.建立“3+X”“双创”平台共建模式。探索构建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3+X”双创平台共建模式。在常州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极客车间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双创”平台多方共建的实施细则,加快推广共建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科研院所参与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补偿机制。用有限的财政资金调动社会多方的参与热情,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降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形成创新创业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3.建立企业内部创业引导模式。进一步总结江苏润源控股集团事业部制组织创新、亚邦药业集团成功建设江南健康产业研究院企业内部孵化器、福隆控股集团成功建设福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的经验、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创建的紫丁香机器人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有关激励政策,引导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誉集团等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建设企业内部创新创业平台,探索行业龙头企业内部创业与产业裂变的引导模式。

4.建立产城融合“双创”发展模式。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契机,以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经开区为试点,注重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优化,鼓励发展“双创”人才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双创”人才集聚文化氛围,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和高端人才集聚为目标,充分发挥“双创”在产城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双创”集聚高端人才,通过设施、环境、文化建设留住高端人才,探索面向“双创”进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配套完善的路径,促进创新创业与产城融合的共进式发展,探索“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创新创业型模式。

5.建立“一区多园”板块运作模式。“一区”指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由园区管委会管理的开发区,“多园”指的是由园区管委会下设产业办公室管理的产业园,如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区内部的石墨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由具体的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招商、服务、管理等一体化运作。以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经开区为试点,创新“双创”管理的体制机制,探索面向七大特色产业板块化运作的管理模式,以效能优先、运转高效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各产业管理办公室,明确管理结构的职能,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1.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成立“双创”行动计划联合领导小组,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加强对计划的组织领导,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建立创新创业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与动态响应机制。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合作工作组,开展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招引、推进国际技术合作、举办国际创新创业活动、落实国际人才保障工作。改革科技管理服务体制,建立科学、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搭建科技资源运营平台。

2.维持市场公平秩序。全面清理、修改或废止行政垄断、市场分割等妨碍创业的制度规定,落实好国家有关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机制,把创业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严肃查处损害竞争、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垄断协议和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双创门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持续优化工商注册流程,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申请、受理、审核、发照和公示全程网上服务,尝试推行商务秘书公司、银行网点代理登记机制。全面推动“三证合一”登记、一站式窗口办公、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针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登记。加强对创业者进行公司注册登记政策、流程宣传和辅导。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武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设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等服务;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推进中以、中芬等创新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设武进法院中以产业园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配合武进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区等知识产权园区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维权与援助机制,加大侵权处罚力度。

5.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能力。加快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武进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促进人才纵向流动。

6.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以增强创新创业信息透明度为目标,运用互联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政策宣传贯彻力度及办事效能,探索搭建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创新平台内容建设,提升政策发布、解读、回应、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将平台打造成及时、准确、有效的双创政策发布、互动交流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双创政策服务供给均等化、过程精细化、手段信息化。开发“创业武进”APP,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政策申报入口和查询办理的移动端平台,提升政策服务便利化程度,保证全区创业者方便、快捷地查询、掌握政策。

(三)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1.开展双创政策先试先行。依托中以、中德等国际创新园区,积极推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同以色列、德国等相关对口产业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积极争取获得国家政策试验区授牌,推进国际创新合作政策的突破试点,在跨境电商、国际知识产权等方面先行先试。设立国际创新创业合作工作组,建立国际合作架构机制,开展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招引、推进国际技术合作、举办国际创新创业交流活动、落实国际人才保障工作,将武进区打造成国家先行先试的国际化“双创”基地。

2.创新财税政策支持方式。积极落实好向全国推广的中关村6条政策,帮助符合条件的双创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申请科技计划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科技创业补助等资金;把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专项资金奖励扶持作为提高企业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把“龙城英才”等直接资金支持项目改为“后补助”、投资参股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贯彻执行针对小微企业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重点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以及对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等政策,打通税收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3.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国家“千人计划”、江苏省“双创计划”、常州“龙城英才计划”等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利用区内中以、中德等国际创新园区、载体的作用,创新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对于区域七大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型人才,开辟专门通道,鼓励先行先试,放宽条件、简化程序、落实相关待遇;为领军型人才及高技术成果来武进创业和转化搭建“绿色通道”。

4.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加强与苏南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政策的衔接,注重区域双创发展步伐和成果质量,优化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支持社会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深化政府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提升科技项目的市场化程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研发和经营成本,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四)扩大创业投资来源

1.建设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着力完善“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与金融融合的机制,构建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投资到券商服务的完整创业投资体系,充分发挥“苏科贷”等金融产品的作用,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激励机制,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担保,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推进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创业金融服务能力、完善创业融资服务体系、打造创业融资服务生态体系。

2.着力发展以“创投”为重点的股权投资。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为原则的基金运作模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面向七大特色产业的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全区创投机构发展,破解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新誉、福隆等领军企业和创新型孵化器发起创业投资基金;与九洲创投等天使投资机构发起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与高校院所发起大学生创业者投资基金;大力引进创投机构、股权众筹和专业化管理队伍;建立天使投资人备案制度和天使投资项目库,开展天使投资人培训、天使投资案例研究等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和自然人开展天使投资。

3.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探索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搭建“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平台。以“众创基金+VC/PE+风险投资+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模式向企业提供金融帮助;以上市为目标,向企业提供配套的资源与服务,实现产业与资本的高度结合;与高校合作搭建创业金融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过程金融服务;为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缓解发展资金压力;以商业基金为平台,促进企业与金融资本的深度对接,为企业提供金融资本支撑服务。

4.着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引导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实现高成长企业的资本加速;积极引导支持创业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展示挂牌、进行融资;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集成各类科技计划和股改上市扶持资金,加强上市培育辅导,推动科技企业股份制改造,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或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积极申请国家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成立股权众筹平台,支持股权众筹平台创新业务摸索,拓展业务领域,支持区内创业企业通过平台募集资金。

5.加快金融机构创新改革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早期贷款力度,构筑金融创新活跃,服务功能齐全、支持重点突出的科技金融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在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引进或培育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继续推广“苏科贷”等产品,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强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等创新融资工具对创业企业的支持。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渠道,大力支持发展网络借贷、征信机构等,推动知名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平台落户;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6.积极探索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借鉴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及沪港通等类似政策),进行部分政策的复制推广,包括:允许建立特殊账户,简化其转账手续,缩短账期时间;允许在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园等园区设立离岸金融服务;给予一定额度内的跨境资金自由流通、兑换,未来随着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可不断调整额度。筹建“常州国际股权交易所”,探索资本流动、资本结算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五)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1.提档升级众创空间建设。推进政府自建、政企共建和企业自建等众创空间发展模式,鼓励奇点3D创客空间、创业公会、青武·创客空间、N3创意工坊、蓝光空间、碳元梦想工场、极客车间等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各类众创空间之间的合作联动与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加快江苏省众创空间集聚区建设,争创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众创空间。搭建区级5-10万平方米众创空间。

2.完善新型孵化生态链建设。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一批错位发展、运转灵活的专业孵化器,推进形成“科技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共性平台+创新网络”等专业孵化机制;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模式;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建立孵化器综合业务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和完善武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科教城国际创新基地孵化器等国家级、省级科技孵化器的功能,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3.积极打通产学研运转通道。加快推进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常州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等省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建设升级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等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支持今创集团有限公司、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搭建覆盖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基于中以、中德、中芬等国际化合作基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挖掘国际科技合作资源,促进项目与市场、人才与资本的衔接融合,形成“创意+创新+创业+创富”的新平台、新机制。

4.建立“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生态链,依托天安“互联网+”创业园,建设一批“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集创业辅导、科技金融、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一站式服务的武进“智孵化”云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对创新创业的“O2O模式”服务。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服务;鼓励企业利用“四众”等新方式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实现“互联网+创新创业”,引导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创新型跃升。

5.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和培育知名、成熟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择优扶持一批重点服务机构,支持科教城引入“佰腾巴巴”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苏南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探索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交易和知识产权融资质押、投资入股,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化、集聚化发展。

(六)加强双创文化建设

1.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品牌。以“弘扬武进创业精神”为主题,宣传和推广双创经验为目标,策划开展系列化、常态化、持续化的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创业金牌教练”活动,构建由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高端创业导师队伍,完善创业导师与创业者的对接机制;定期开展 “创业服务周”、“天使下午茶”等系列活动,为创业者搭建创业交流对接平台;举办区域创业大赛,结合媒体、机构进行品牌化推广,扩大武进双创社会影响力;依托中德、中美、中以等国际创新园区,举办技术转移大会、创新论坛等专题活动,拉开武进双创国际化框架。

       2.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内涵,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为目标,坚持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武进区双创展示交流中心,为优秀人才提供重点培育和宣传空间,搭建向社会集中展示武进双创成果和经验的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围绕双创开展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组织区域人才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创业者素质教育;支持创业服务机构举办创业沙龙、项目路演、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发展平台。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着力形成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竞争的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