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江阴市:全面深化改革发展 着力推进“四个提升”

   

江苏江阴市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谋划和推动发展,大力弘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行动迅速、措施有力、统筹得当,取得了深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基本确立新常态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53.95亿元,比上年增长7.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6%和10.2%,其中农民收入连续十五年领跑全省同类城市。

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迫切需要,是当前社会制度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江阴认真落实改革决策部署,聚焦、聚神、聚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工作,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始终强调改革是江阴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始终坚持“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活力”的发展理念,并就重点领域改革进行专门部署。江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近百项全国性荣誉,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在积极推进“四个全面”发展建设过程中,全市坚持以全面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为工作主线,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品质、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四个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结合实际推进改革试点,江阴不断增强率先探索、创新实践的改革意识,充分释放基层和群众中蕴藏的改革潜能,以重要方面、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 产业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着力谋划重点领域突破

产业是发展之基,兴市之要。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要在发展路径上始终致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就是要以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三足鼎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主导产业全面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度拓展,推动科技、人才、资本高度集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是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取消实收资本登记,对全市9类行业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内外资企业均全面推行网上登记。全市新增各类企业5009户、注册资金27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80%。试行企业登记“一窗式办理”,实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一窗受理、一表登记、三证同发”,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全面启动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工作,147个经营项目的工商登记实现先办理营业执照,再办理相关经营许可证。出台《2014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意见》,开通“诚信江阴”网站,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对社会公众提供企业失信行为信息查询服务,共计496家企业涉及8类失信信息在网上公开,全市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照“政企分开,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原则,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成普惠公司的增资改造,建成了兼具经营、投融资功能为一体的实体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国资公司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实现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按规定上缴。全面完成市级国资一级、二级及以下公司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兼职清理工作,完成各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的脱钩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五个政策意见,鼓励、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全面梳理全市涉企收费项目,开展企业扶持政策落实、规范涉企服务性收费专项治理行动,26个政府部门上报130多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政府定价部分),完成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确保“目录之外无收费”。

三是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从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科学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调控作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方式、规范政府财税管理等6个方面推进一批改革举措。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全面调整市与镇街、园区财政结算办法,重新核定镇街、园区支出基数,将原来由镇级承担的高中、职中经费支出、刚性增支纳入市级财政,增加市级财政对困难镇街的转移支付,切实减轻镇街负担;对税收总量超基数、增幅超全市平均数的镇街、园区,给予更大留存比例,调动各板块加快财政增收的积极性。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四本预算已全部纳入预算编制范围。稳步有序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完善“三公经费”公示制度,实现9个试点单位部门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扎实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营改增”全年减税4.32亿元,逾九成试点纳税人税负下降。

四是提升金融改革创新水平。探索金融体制创新,引导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全市直接融资余额达297.9亿元,同比增加88.9亿元。制定出台上市(新三板)后备企业备案和服务《办法》,优化企业上市、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等政策,全力助推企业开拓资本市场、拓宽上市渠道,全市主板上市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7家企业,Q板挂牌14家企业。开展央行票据通业务,为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11亿元。试点跨国公司外币资金池业务,扬子江船厂、海润科技两家试点企业累计归集境内资金3.18亿美元,对外放款3.16亿美元,通道业务量全省第一。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的意见》《江阴市企业转贷应急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工业企业“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互助资金平台建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

五是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高新区成功跻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列,江阴软件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风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复核顺利通过。加快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试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3600万元,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00万元,江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出台《江阴市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和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10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39%,增长3个百分点。深化提升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0.5%,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专利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95%。

    二 二、城市品质:以品质能级提升为导向,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布局

城市是区域发展实力和水平的象征。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在现有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格局上,实现城市形态整体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管理精细有序,加快重点重大基础设施、功能载体的规划建设,以更优的布局、更高的品质、更强的能级,把江阴打造成具有区域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凸现文化气息、现代化内涵、国际化元素的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滨江名城。

一是继续强化城市建设规划。制定江阴城市建设新一轮《五年行动计划》,优化片区功能布局、综合交通、城乡绿化、民生基础设施等4个规划,为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滨江名城定标明向。制订出台《江阴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实施办法》,创新城建项目储备管理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制定规范房屋拆除(残值)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完成城区拆迁基准单价和安置房市场价前期评估测算,征收安置工作平稳推进;出台关于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全市建设用地预留区(红区)指标的《实施意见》,科学配置全市土地资源,合理把控收储出让节奏,严控镇街开发建设规模;完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省内县级市首个网上交易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建立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架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考核办法,村庄环境面貌进一步巩固提升;完善市、镇、村、物业多级管控责任体系,在全市层面深入开展违建整治;改革建筑垃圾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运输车辆(车队)积分考核制度,实现渣土运输车辆规范管理;修改完善户外广告资源管理改革实施意见,起草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完善户外广告规划体系;制定城区停车场(库)管理办法,探索政府投资性公共停车泊位管理改革。

三是完善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实施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库制度,科学编制并正式启用《2014年度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预选承包商名录》;在市第一初级中学新校区工程(设计)项目招投标中首次采用评定分离模式,真正体现“业主负责制”的责权统一;在全省率先建成保证金网上支付系统,最大限度遏制串标围标行为,实现保证金收退全流程电子化。

四是加大公用事业改革力度。完成《江阴市城镇污水专项规划(2013—2030)》,出台《江阴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意见》等,加大城区环卫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继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创新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养护机制,启动秦望山静脉产业园规划工作,探索公用事业投资、建设、运行市场化运作模式,覆盖城乡的环卫保洁网、安全供水网、污水处理网、燃气热力网、照明管理网初步建成。

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镇的引领带动作用,继璜土镇、新桥镇后,华士镇、周庄镇顺利成为无锡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镇。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新桥镇所有村、徐霞客镇6个村、其余11个镇街各1个村共25个村、2.5万户、7万亩农用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实施璜土镇篁村村、临港街道仁和社区、徐霞客镇北渚村和祝塘镇金庄村等村(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组建工作,累计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164家。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改革试点,挂牌运行农村产权(徐霞客)交易服务中心,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产权等信息发布、上市交易搭建了有效平台。出台《江阴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和实施细则,实现了与省93号令的有效对接,更好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 三、生态环境:以环境治理优化为契机,着力强化环境质量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是发展的生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就是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治水治气、节能减排作为首要任务,掀起一场遍布城乡、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把江阴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宜居家园。

一是加大生态红线管控力度。科学划定市级生态红线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20.59%。制定实施市建设项目环保备案制《实施方案》,完善源头管控机制,推动环评稳步提速,办理环评报告书审批和环评报告表在周边县市中效率最高、时间最短,全年共审批各类项目911件、否决49个,缩短办事时间8458个工作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加大对重点节能项目的挖掘、跟踪和服务力度,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编制6大行业50项节能技术目录;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着力构建六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力争全市30家以上企业通过综合利用认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部门联动,会同环保、安监、工商、质监等部门,年内关停“三高两低”企业80家,化工企业全面整治到位。

二是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行区域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构建总量监管服务平台,通过设立排污权指标租赁及余量回购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将闲置指标转化为企业实际效益。老企业使用排污权指标可通过“平价”购买获得,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指标,则必须从储备交易中心通过“高价”获得,安排专项资金对重点减排企业进行奖励,企业减排积极性被普遍激发。全年征收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2784.52万元,审核新增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方案144家。

三是健全环保基础设施体系。围绕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治理结构,在全省率先推进热电整合,通过苏龙热电“一拖四”、华西海澜“四合一”、局部区域“一带一”等方式整合热电企业,华西老电厂等3家热电企业实现关停,15家热电企业完成脱硫脱硝改造。全市从去年开始启动热网整合工程,坚决关停一批小热电厂,目前全市9家热电企业的整合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预计2015年全部竣工。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推进品质减煤、结构减煤,加大煤泥、褐煤、进口低品位煤等“限燃”管控;实施企业用热用能“煤改(天然)气”、“煤改(蒸)汽”,大力引进上游气量资源、建设中游燃气设施、发展下游气化改造,以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和企业发展风、光、电、气(汽)互补的分布式智能能源系统,加快实施分布式光伏电站规划和项目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深化“河长制”管理。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将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确保江阴地区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保证饮水安全万无一失,控源截污全面覆盖,资源节约形成体系,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加强结果公开、断面考核,落实奖补资金。完善政法、环保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审结民事诉讼法修订实施和“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无锡地区首例环保公益诉讼案件。

五是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生态湿地,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和措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和农村沼气工程;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等综合利用途径。进一步加大农村造林绿化力度、林业修复力度,加强湿地保护,大力推进河流湿地、五福岛湿地、月城双泾湿地等湿地的修复保护,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绿肺功能。

四 四、民生福祉: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改革添活力,以发展惠民生。提升百姓民生福祉,就是要高水平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社会公平正义,市民安居乐业,人人共建幸福,处处共享和谐,把江阴建成群众幸福感最强、满意度最高的首善之区、幸福之城。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实施意见》,部署“517”改革任务。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增强服务事项分类查询和网上申报功能,实现了全市行政审批统一入口。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完成对《赋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基本目录》中的724项权力事项的集中梳理,编制汇总《江阴市第二批下放徐霞客行政权限目录》,加强徐霞客镇综合执法局和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市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规范专项支出,保障民生支出,支持办好民生实事,支持教育优先、完善社会保障、深化医疗改革、加大支农投入,努力促进民生改善,做好居民养老、被征地农民、低保提标后财政资金的筹集、审核、支付工作,确保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实施,全市16家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组建以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联体,优质医疗资源有序向镇街延伸下沉;社区卫生一体化改革纵深发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11%;新农合基本医保、大病救助和商业补充保险“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大病救助资金提高到5000万元,新农合政策性住院补偿比达80%,实际住院补偿比达50%,困难家庭和大病患者综合结报率达72%;优化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启动新农合签约医生制度;吸收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完成长泾镇医院国有股份退出和徐霞客镇医院改制重组,全面启动璜土镇医院改制重组,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三是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编制完成《江阴市域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3—2030)》,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积极引进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积极实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高水平发展基础教育,高考本一、本二进线率等指标在无锡大市全面跃升;加快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敔山湾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学科模块化教学体系和分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组建以南菁实验学校等为龙头的53个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发展共同体,开展“三人一校三学科”结对活动,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鼓励社会就业创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城乡并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对象实现全市城乡就业困难对象全覆盖,发放各类补贴1.2亿元,7万人受益;全面实施全员实名制就业管理,建成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入库劳动年龄段人数达65.57万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增至100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00万元,扶持创业2175人,创业带动就业再就业12993人。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新增城保扩面参保人员5.4万人,出台《关于居民养老保险转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落实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第四年龄段人员月保养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锡澄两地异地安置人员异地就医“一卡通”结算正式上线运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事业,推进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民办养老机构占全市养老机构比重达到29%。加快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优化保障房供应结构,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调整廉租住房标准,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共实施廉租住房保障861户,切实解决了城市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江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全市将按照“四个全面”要求,把握方向,统筹协调,狠抓落实,攻坚克难,确保改革蹄疾步稳,取得实效。一是要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根据江阴改革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领导、理清职责、明确分工,更好地履行沟通联络、协调推进等职能。使每一项改革都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查、年底有总结,形成正向激励、倒逼压力和责任约束,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二是要制订“十三五”改革规划。重点研究江阴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编制《江阴市“十三五”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江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绘制时间表、路线图。三是要打造改革特色品牌。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加紧突破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标志性强的改革事项,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在让全市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创造出更多具有江阴特色的经验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