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返回首页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顺德区:开放带动 创新驱动 引领顺德经济社会综合转型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顺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县级区域前列。进入新世纪,率先发展的顺德,也率先遇到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面临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环境问题突出、社会管理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为此,顺德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发展战略,始终以城市升级为路径、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依归,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转型的科学路径。

    一、推进城市升级,打造宜居顺德

坚持开放带动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城市格局、形态、功能和内涵,打造兼容大城市产业效率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网络型城市,推动城市价值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探索先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坚持开放带动,奠定城市格局。建设开放的城市,加大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连接与产业协作,积极融入广佛同城、珠三角一体化以及广东自贸区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北部片区紧邻佛山中心城区和广州南站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佛山新城(乐从)、陈村、北滘、龙江四镇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佛山中心城区,打造顺德城市升级引领产业转型的龙头标杆,进而打开顺德东部片区(大良、容桂、伦教)进入广州的通道,辐射带动西南片区提速发展,全区初步形成三大片区协同发展,佛山新城、顺德新城“双核带动”,魅力小城“串珠成链”总体发展格局。北部片区规划招商、基础设施、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稳步推进,包括广州地铁7号线延伸线在内的9大重点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佛山新城(中德工业服务区)与乐从镇全面融合,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着力打造中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增强顺德新城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打造全区城市高潮区和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各镇街的城市升级工作亮点纷呈,城市升级行动从中心城区延伸到村居社区,由点到面,全面开花,全区共有4个镇街被评为佛山居民满意镇街,18个社区被评为全省宜居社区,北滘碧江村被国家住建部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江义、逢简等一批乡村获得“最美乡村”等全国性殊荣。

    立足生态宜居,优化城市形态。以省区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宜居为重、从容发展模式,珍惜生态基础,凸显民俗风貌,以河网山体、基塘农田、公园绿地等生态边界限制城市无限蔓延,以国土利用的减量规划和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守住环境底线,力争走出一条城市与乡村同步升级、和谐共存的新路。强势推进“美城行动”,范围扩展至全部村居,市容环境显著改观,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铁腕推进以大气、水环境、固体废物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设立专职“环保警察”,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空气质量优良率、主干河涌水质达标率全市最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大力实施绿化提升工程,近三年新增或改造绿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依托主干水道打造24公里滨水绿带,依托骨干路网打造118公里生态绿廊,人均公园面积达19.2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一批“三旧”改造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注重优质高效,健全城市功能。以“百年大计”的责任意识,设计和完善现代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体系,推动各功能片区紧密联系、共同发展。前瞻布局大交通体系,佛山一环南延线等骨干路网建成通车,顺德一环建设全面推进,内畅外通的交通格局基本成型。全区公路密度达22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11.7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实现“30∶15”交通路网建设目标(即区内各镇街30分钟互达,15分钟上高速)。同时,建成一批水利、电网、信息化工程,顺德新港水域工程完工,500千伏换顺线投运,全区互联网普及率达90%,光纤入户率达39.4%。大力推进区第一人民医院易地重建工程、伍仲珮纪念医院扩建工程、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异地重建工程、大良南国西路保障性住房工程、区儿童福利院改扩建工程等一批民生项目,市民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公共交通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

突出人文先行,提升城市内涵。坚持将城市升级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德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工,城乡公共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全部村居普及“六个有”文化设施。成立法定机构—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曲艺、龙舟、美术等文化品牌持续做强做优;。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香云纱、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开发,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6个“世界美食之都”,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八音锣鼓等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结合纳贤引智、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等工作形成立体化宣传渠道,区域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扩大,城市内涵得到全面提升。

    二、推动产业转型,打造智慧顺德

牢固树立“市场导向、创新驱动、高端延伸、载体先行”四大理念,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突破壮大,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成效显著。

坚持市场导向,以现有支柱产业和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充分借助企业对产业方向的敏锐嗅觉、对市场风险的准确判断,坚定不移地以现有产业和本土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不断强化政府服务,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全区产值超过1000亿元企业有2家、100至—500亿元4家、50至—100亿元4家、30至—50亿元8家,成为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建立全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各种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实施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龙腾计划”“星光工程”和“扶持骨干企业18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引导一大批骨干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并购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启动上市等路径形成发展新优势。创造性推出“企业专员”制度,增强对重点培育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培育和整合2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服务,成功打造中小企业服务日、顺商万里行等10多个服务品牌。创新资金扶持模式,引入深圳高新投集团共建立建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已初步形成无偿使用、无息资助、融资担保、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的支持企业创新模式。

坚持创新驱动,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构建全产业链、全人才链、全创新链、全金融链,不断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动顺德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从设计研发到营销会展的全产业链。在建立家电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会展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向第二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横向扩展。推动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加快建设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基地核心区已进驻企业21家,总投资规模达51亿元。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鼓励家电、机械等行业制造型企业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等实施智能制造。筹办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和博览会,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核心区。打造从顶尖人才到技能人才的全人才链。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1+10”人才政策,全力构建涵盖顶尖人才、高端人才、技能人才在内的全人才链。以中国南方智谷、中德工业服务区等平台为载体,加大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力度,累计引进创新团队37个。充分利用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和广东工业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工业设计专业特色人才。学习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实用型技能人才。实施创新创业计划,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创新创业种子基金,探索股权投资等多种创业扶持方式;与国家工信部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在顺德打造国家级产业众创空间。打造从技术突破到实际应用的全创新链。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加强专题辅导和培育,多策略多手段保持、扩大高企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加快科技载体建设,建立和完善创业苗圃、创业辅导、创业实训、专业孵化、企业加速器等孵化培育体系。建设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在中科院广东华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17个原有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组建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集成芯片研发与产业培育中心、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美的中央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等6个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累计建立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2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8年位居全国县域前列。研究制定创新券补助机制,引导科技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对接。打造从政银合作到社会参与的全金融链。加快科技与金融融合步伐,构建包括政府资金、创投、担保和银行等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全金融链。与省共建广东知识产权创新运用试验区,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成立顺德区内首家科技信贷专营机构——中国银行顺德科技支行,解决高新科技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困局。建设科技企业网上服务系统和科技金融超市,开展科技金融特派员服务,打造线上、线下、培训咨询三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上市,全区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企业累计163家,募集资金超800亿元人民币。

坚持高端延伸,把结合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顺应现有产业高端发展的内生需求,确立清晰的产业导向,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做强工业设计。加大力度建设广东工业设计城、顺德创意产业园、龙江一号家具创意园、伦教珠宝设计园等4个园区,促进产业集聚。整合设计、专利、制造、金融等资源,打造一批总部型、孵化器型、轻资产型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吸引设计人才加快聚集。全区工业设计园区总建筑面积超20万平方米,集聚设计创意型企业300多家,直接由各园区企业产出的专利已达1000多项。做大电子商务。积极推动传统企业“上网触电”,提高电子商务渗透率。据初步统计,全区1.7万家的工业企业中有3%主动“触网”,美的、格兰仕、万和等家电企业纷纷开展线上销售。全区现已集聚3000多家电子商务企业、16个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区,2014年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近750亿元,增长25%,发展规模紧随广州、深圳之后。做优现代物流。稳步实施“智慧物流”计划,建设国通物流保税中心、广东乐从钢铁世界、德邦物流、顺德新港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城市配套物流等各类物流模式中的应用。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培育出一批用地少、环保、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阿格蕾雅、村田陶瓷等新材料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物联网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光伏应用全国名列前茅。

坚持载体先行,将平台建设作为政府支持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产城互动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存量与增量并重,挖潜与外延并举,培育功能互补、布局有序的发展载体,为企业就地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持。中国南方智谷着力做好智慧“大文章”,加快形成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聚集效应,目前已被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产业化基地”,首批引进16个重大创新团队和项目,200多家企业在科技金融平台上成长。中德工业服务区着力深化中欧国际合作,加快聚集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端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资源。目前已有10家企业率先进驻中欧服务中心,库卡工程中心正式落户,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德国研究中心、佛山中国科学院生命健康中心成功挂牌。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采取PPP模式集中开发,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生态休闲产业聚集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城)产业转移工业园密切配合全区总部经济战略,主动承接顺德产业扩能转型需求,其中,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吸引奥园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24家企业入驻,总投资约239.3亿元;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城)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面积近1万亩,引进项目59个,投资总额126.13亿元。

    三、深化综合改革,打造和谐顺德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自身需求出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形成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保障改革的良性循环,进一步确立体制机制竞争优势。

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龙头,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小政府、强政府”。重塑党政运行机制。打造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把区委区政府和区属大部门定位为决策层,强化决策职能;同时全区成立38家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入开展决策咨询。试点参与式财政预算,吸纳社会精英和民意代表参与,使公共政策更具社会共识和认受性。打造专业高效的执行机制。区属3197项行政管理权限下放给镇街,具体微观管理服务事项外移给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和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专业化。打造独立有力的监督机制。探索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向部门、镇街及参公事业单位统一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职能,解决以往“同体监督”的问题。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梳理出全国县级最完整“权力清单”,出台两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主动削减审批服务事项363项,取消优化审批事项121项,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出台办事流程和裁量标准,实现审批服务标准化;逐步推进“一门式(一窗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一表登记、三证同发”企业登记信息化并联审批,业务平均耗时从13.5个工作日缩短为4个;强化商事登记后续监管,研究制订监管流程标准化示例,动态更新企业经营审批事项目录和企业经营行业监管分工目录,成功打造商事制度改革“顺德模式”。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全省试点,合并和压减一批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间达80%,改革取得的阶段成果充分激发了社会和市场活力,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涨。

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凝聚政社正能量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建立覆盖全区的三级社会创新服务体系。在区层面成立区社会创新中心,致力于建立社会投资、公益创新的促进政策和支持机制,通过培育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人才,整合资源创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10个镇街建立各具特色的枢纽型社会服务中心,成立社工机构16家,7家社会企业探路公益事业创新发展。实现公共决策咨询机构制度化和常态化运作,吸纳社会精英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增强政策的支持基础和社会认同度。培育孵化遍布城乡的社会组织。在政策、资金、场地、服务等多方面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促进社会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目前全区社会组织超过1100家,76家社会组织获评3A及以上等级,为全省县级城市最多,具备优先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资格。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000多农户成员规模化合作生产,促进农业生产从分散经营走向联合发展,逐步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社会建设。吸纳社会精英加入法定机构理事会,使法定机构有效联动企业和社会资源执行公共服务职责,开放接受社会监督。如区社会创新中心联动政、商、研、社、金、媒各方力量,筹建社会服务交易所,策划“顺商关爱计划”,引导企业投身社会公益。探索公益慈善社会化、专业化改革,美的集团捐资1亿元联动社会资本筹建现代化养老机构,有针对性地解决公共服务需求。社会体制改革释放的正能量,促使社会力量得到充分挖掘,在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空间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为基础,共享发展成果夯实基层稳定和谐大局。推进政社分治,重构基层治理格局。大力推行“政社分离”,进一步理顺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关系,促进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良性互动、有效衔接,逐步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集体经济为支撑、社会协同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村(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领导核心,承接党委政府行政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依托村(社区)党代表工作室和行政服务站“两翼”平台,整合村(社区)发展各类资源,在基层事务中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优质专业服务。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后,依法回归自治功能,依托“一会一金”(议事监事会和社区发展基金),规范运作、增强保障,办理“大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向政府反映群众的诉求和建议。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村(社区)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管理主体,依法履行村(社区)经济管理职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强党善治,巩固领导核心地位。“一体两翼”推动基层党建实体化。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村(社区)行政服务站和党代表工作室为运作平台,以工作成效和服务质量赢取威信,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目前,在全区204个村(社区)全部建立行政服务站、成立247个党代表工作室。行政服务站与村党组织实行“党站合署、交叉任职”,真正成为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党代表工作室作为基层党务的核心平台和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载体,通过驻室接访、入户家访、意见交办的制度体系,实现实体化运作。属地管理构建社区“大党建”模式。一方面扎实开展“村企共建”、“村社共建”,促进“两新组织”与村(社区)资源共享、互助共赢。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孵化式”党建模式,实现社会组织增长与党组织、党工作覆盖同步推进。固本强基焕发基层队伍生机活力。优化村(社区)领导班子结构,积极引导各类农村优秀人才参加村(社区)“两委”班子选举;发展村(社区)党组织非专职委员,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解决难题;实施“种苗工程”,引导和组织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一线锻炼,打造基层干部人才梯队。推进规范自治,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设立“一会一金”强化基层自治抓手。通过村(社区)议事监事会,调动社会民间智库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通过党群共建社区发展基金,建立起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筹集机制。加强村(社区)“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建设村(社区)务公开平台,创新村务公开形式,开发全国首个村务公开手机客户端,让村民实时了解村务财务动态、反映意见建议。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推动集体资产阳光交易,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成功交易近5000宗,合同标的总额23.8亿元,溢价达30%。建设农村股权流转平台,实行农村股权信息化管理,依法完成30654宗股权流转。完善和提升财务监控平台,加强大额现金管理和预决算管理,委托第三方建立账套超过1480套。推进协同共治,激发社会内生活力。推行“两社三工”社区服务模式。打造社会服务实体化综合平台,创新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出台异地务工人员融入顺德的政策,推动新旧顺德人融合。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注重发挥工、青、妇等传统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形成以各级群团组织为枢纽、以各类社会组织为载体、以项目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枢纽型服务管理模式。实施“社区营造”计划。围绕社区管理服务、公共设施配套、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基层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民主法治,营造和谐稳定氛围。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基层矛盾,抓住陈村镇成为全省法治镇创建工作先行点、全省按法治框架解决基层矛盾试点契机,积极探索法治型基层治理模式。大力化解农村历史遗留问题,探索以货币收购、物业置换等方式,推进农民公寓建设,落实历史遗留的征地留用地。创新开展信访维稳工作,全省首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信访维稳工作,充分发挥社工在权益维护、信访调处、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面的专业作用,架设起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柔性连接。扎实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开展“法律进村居”活动,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村(社区)律师法律服务全覆盖。积极创建平安村居,不断提高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危机处置能力。强化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基层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

四、提升民生福祉,打造幸福顺德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市民最关心的幸福元素,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加大投入、创新举措,每年推出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市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确立民生工作原则。深入研究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设施建设规划,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实事,建设可持续的民生,避免“任期制民生”。坚持系统设计原则,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规划和安排民生事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吸取西方福利国家的教训,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顺德经济实力,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民生事业,又要考虑其合理性、可操作性。

明确民生工作重点。突出需求导向、社会参与。扩大参与式预算和竞争性财政分配范围,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参与兴办福利事业,打造错位发展的社会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确保广大群众最紧迫的需求及时得到保障。突出公平导向、均衡优质。系统规划民生政策体系和设施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低端全面保障、中端加大支持、高端依靠市场。在社保、就业、救济等领域,注重广覆盖、保基本;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领域,注重更优质、可持续;对高端需求按照付费受益原则,注重引入市场机制,确保财政投入更科学合理,公共服务更公平高效。

做实各项民生实事。全省首创完全被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县域率先实现全部镇级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全区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2间,覆盖率达95.071%,;已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462个家庭医生服务覆盖率达93.9%,覆盖率达90.85%。医保目录内药品实现社保100%报销,有力缓解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推动充分就业工程,充分就业社区建成率达98%,连续4年全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应对老龄化社会,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和全征地农民老年生活津贴,出台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善耆养老家园项目动工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在全省率先推进职业教育“三元融合五年贯通”人才培养试点,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居佛山五区之首。健全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村(社区)创建率达98%,北滘、伦教被评为“全国安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