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海城市:科学定位 规范发展 开创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崭新局面

   

 

 

海城市人民政府

(2014年8月)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腹地,全境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自然分布“五山一水四分田”,下辖海城经济开发区、腾鳌开发区、辽宁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海城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海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五个开发园区,常住人口130万。海城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达40余种,素有“世界镁都”、“滑石之乡”美誉,菱镁资源保有储量26.4亿吨,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滑石保有储量1亿吨,品质世界之最。拥有白云山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九龙川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三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9元。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第十位。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和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海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历史上发展观念的偏颇和发展行为的不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企业粗放布局、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等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制约了海城的大发展和快发展。应该说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海城转型升级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敢为人先向善为人先转变,依靠存量稳增长,依靠增量调结构,全力推进“三迁四进”,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速资源节约、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城镇集约发展,开启了海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明晰思路,找准定位,锁定发展主攻方向

思路是行动的指南。面对新的形势,近年来,海城市委、市政府对改革发展历程和实践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牢固树立并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围绕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五个文明”,海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确立了改革、发展、幸福“三位一体”的地区发展思路和打造“百万人口生态型世界镁都”的地区发展目标,按照“五个文明”的要求和城市发展思路定位,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并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齐抓并重,将海城发展纳入了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转变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发展局面,强调企业集聚、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精深加工、环境友好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型发展格局,全力推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速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转变,规划建设了开发园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加速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型产业,全面开启了海城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是坚持和谐发展。海城制定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年度考评细则》,针对不同镇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台差别化的指标考核体系,特别是在综合考评中增加“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正式形成“五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重点考虑植被保护和水土流失控制等指标,淡化GDP指标考核;“优化开发区”重点考虑园区化和集群化执行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资源利用率和降低能耗等指标;“宜居发展区”重点考虑人均公共绿地、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通过考评牵动,把生态环保工作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变为公众行为、社会行为。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规划,功能分区,确定城市战略布局

科学制定规划和严格执行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海城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文明主题,立足经济发展,科学制定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分区规划。特别是坚持严格执行规划,对于一切修改规划行为,必须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市人大审定通过后,方可执行,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施推进。

一是制定城市战略规划。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结合海城经济、生态、资源等实际,编制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一体两翼、东山西田”的城市发展布局。“一体”是主要是以鞍海经济带为主体,以南北向的沈大高速和鞍海路为依托,以海城和腾鳌两个开发园区为主体,主要布局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这个区域也是海城城市人口的主要集聚区。“两翼”主要是“东山、西田”。东部山区主要分为两个功能区,以接文、孤山、岔沟、王石等镇为主体,是海城的水源地,作为海城的生态保护区,禁上工业尤其是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主要发展林果和旅游等产业。以牌楼、英落、马风、析木等镇为主体,在做好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矿产品加工产业。西部沿河地区,以温香、西四、高坨等镇为主体,主要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

二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把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确立了“东控,南优,西进,北跃,中疏”的城市发展框架。“东控”主要是将海城市区东部靠近山区、毗邻生态敏感区,作为城市用水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进行控制性发展。“南优”主要是对于位于城市的主导风向上风向的海城河以南地区,控制工业用地规模,发展第三产业和物流业,重点将海城河打造成城市内河。“西进”是依托海城开发区、西柳、东四等镇区,加速推进海城与东四一体化、海城与西柳一体化。“北跃”主要是围绕腾达大道和腾海大道,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向北推进,加速海城与南台一体化。“中疏”主要是针对老城区人口产业密集、承载力达到极限的实际,对工业实行退二进三,同时将老城的房地产开发、居民和优良生活要素向海西新城集聚。

三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原来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布局分散,而且很多都集中在城镇周边,严重阻滞了城镇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还是传统的撒芝麻盐方式,分散在27个镇区,没有体现节约集约用地概念。基于此,海城市委、市政府按照“土地规划布局兼顾生态,基本农田布局考虑长远,建设指标布局保障重点”的原则,实施并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首先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主导产业建设的紧密衔接,科学摆布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和项目所需土地。其次是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生态环境整体不影响的前提下,将基本农田集中调至东部山区和西部沿河农业发展重点地区,远离城镇和市级主导产业园区,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保证了发展用地。第三是将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新城新镇和市级主导产业园区,以地根控制发展、保护生态,确保土地集中集约布局。

四是制定了生态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权威专家,编制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5类主体功能区,所有项目审批实行分区、分类管理,入驻对应的园区,不断充实环保审批专业力量,组建评估中心,强化环保“三同时”验收,并与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密切衔接,纳入市规委会项目审批第一环节,确定了对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划的项目一律不批的原则。在孤山、接文等禁止开发区,一律不准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在腾鳌和铁西开发区等优化开发区,一律不准上污染环境的粗加工项目。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了全市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优化的产业格局。

三、集约开发,节约使用,保护利用自然资源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海城市委、市政府围绕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开发和集约利用,全力构建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是在矿产资源上。菱镁是大自然赋予海城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尽管当前海城菱镁资源储量丰富,但再多的资源也有枯竭的时候,特别是不规范开采、非法盗采、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大量存在,严重威胁着海城菱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此,海城市委、市政府重点从规范开采、打击盗采和循环利用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菱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首先是规范资源开采。加强菱镁开采企业开采设计方案编制和审查,对企业开采行为进行动态监察,对于不按照设计规范开采,采富弃贫的企业,一经发现严厉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目前海城市有证矿山企业规范开采率达到95%以上。实行矿产资源限量开采,严格按照省市确定的年菱镁资源开采量,实行矿山企业动态监测,对于超采的企业给予严处重罚。同时组织建立了矿产品计量部门,对运输菱镁矿的车辆实行检测计量,对于原矿出境的征收矿产资源损失补偿费,推进矿山企业由卖矿产资源向卖加工产品转变,有效控制了每年的菱镁开采量。特别是坚持把菱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来配置,着力推进菱镁矿山资源整合,加速菱镁资源向菱镁精深加工企业集聚,海城菱镁开采企业由原来的80家减少到目前的43家。其次是严厉打击盗采。采取属地镇区负责,部门联合执法,执法部门动态巡查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大非法盗采菱镁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近年来,累计炸毁封停非法盗采坑洞220个,没收各种盗采工具近千件,有效遏止了非法盗采行为,净化了矿山开采秩序。目前海城成规模的非法盗采行为已经基本杜绝,切实有效保护了菱镁资源。第三是提升资源利用率。以往,由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传统利用观念,加之技术工艺落后,海城矿产品加工产业一直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特别是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每年全市开采的三级矿及低品位矿石大约200万吨,而应用量不足70万吨,大量的低品位矿石、边尾矿石和矿山废料被白白的丢弃,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近年来,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海城采取政策牵动,政府扶持,积极推广矿山企业菱镁浮选技术,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资源利用率。目前海城有4家企业新上了菱镁浮选生产线,年浮选菱镁矿378万吨,未来还将有一大批菱镁浮选项目上马。同时,海城市全力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像辽宁华宇镁建材有限公司利用低品位的菱镁矿和边尾矿生产隧道防火板、船用防火板和新型轻质墙板,海城市大德广消防门业材料有限公司利用低品位的菱镁矿和边尾矿生产建筑防火门、建筑防火通风领域、防火隔离带,兴顺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利用镁尾矿渣生产新型标准砖等一批节能环保、资源再利用项目相继建成落户。特别是后英集团投资18亿元新上了特种镁砂项目,该项目通过劣质煤制成煤气,利用悬浮窑,把低品位的菱镁矿烧成体密3.14的高品位高纯镁,每年可吃掉低品位菱镁矿300万吨,同时还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卖给硫磺皂厂,每年可回收480吨,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资源和能源的吃干榨净。

二是在土地资源上。土地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也是做好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源头。海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严格管控土地,确保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首先是严格规范国有土地出让行为。组建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国有土地出让通过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严格实行招拍挂,企业和个人手拉手买卖土地行为得到了全面禁止。全面实行了政府征地,特别是实行政府拆迁,净地挂牌出让,解决了原来毛地出让的一系列弊端。严格把握招商引资政策,将土地作为稀缺战略资源,明确提出招商引资在土地出让金上不给政策,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零地价招商带来的后续遗留问题。近年来,海城市土地出让金累计实现100亿元,扣除征地动迁补偿成本,净收益在40%左右,这部分净收益严格按照土地出让金的支出方向,全部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其次是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对于项目建设,建立了市规委会“一会制”审批制度,以及农业项目“农规会”审批制度。对项目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项目建设容积率,并把项目用地与项目投资额和税收贡献挂钩,防止企业跑马圈地。特别是深入持续开展了以土地市场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市场整治”和以违法用地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和打击城乡违法用地行为,将土地市场纳入到了规范化健康发展轨道。第三是全面实施推进“三迁四进”。在尊重群众意愿、依法征收、足额补偿的基础上,规范实施了以居民动迁、企业谈迁和工业进园区、商业进镇区、居民进小区和农业进设施区为主要内容的“三迁四进”工作。近年来,先后拆迁改造村屯社区50余个,累计动迁群众2万余户,9万余人,企业200余家,动迁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共腾出净地12平方公里。通过三迁四进,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多样效果。第四是有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大了批而未用闲置土地以及废弃砖厂等三类地资源的整合整治力度,采取依法收回、依法征收等方式加以整理,近年来累计整理土地5平方公里。对于土地利用率不高、效益不好的项目,采取严格税费征收、加大环保安全监察力度等综合手段,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倒逼机制。特别是在牌楼镇启动了三类土地整理工作,围绕不适合绿化的矿山闭坑企业,整理矿山废弃地5平方公里,促进了矿山废弃地再次利用、发挥作用。第五是启动土地增减挂钩。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全面启动了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是实行地票制,选择建筑密度低、村屯面积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作为拆迁区,把城镇建设区和产业发展区作为建新区,拆旧区提供建设用地指标。同时对于拆旧区复耕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统一对外租赁,租金用于补贴农民上楼后生活成本增加部分。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在解决了城市和产业发展节约集约用地问题的基础上,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及村级组织收入来源问题。目前我市西四响水村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正在加速推进。第六是推进农用地流转入市。在实施农用地确权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鼓励引导农民把手中的农用地通过产权交易中心流转到工商和农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事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用地集中利用的同时,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累计流转农用地10万亩,培育形成了望台棚菜、草莓、耿庄大蒜等一批集中连片规模设施农业。

三是在水资源上。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要素,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海城水资源总量为5.7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508立方米,属于缺水型城市。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水资源逐渐成为制约海城经济发展和影响群众生活的新瓶颈。为此,海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未雨绸缪,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样办法,严格保护和充分利用水资源。首先是充分利用地表水。海城市年降水量700毫米,年地表径流量3.2亿立方米。以往,由于对水资源保护意识不足,每年大约有1.3亿立方米水资源白白流走。为解决这个问题,海城市大力开展了水库、坑塘、橡胶坝维修建设工作,围绕水库除险加固,对全市16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全面维护加固,围绕海城河两岸开发,在海城河段建设了四道橡胶坝,全部蓄水后,可在城区段形成全长16公里、300万平的水面,在有效利用地表径流的基础上,涵养了地下水源,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特别是正在积极筹建库容1.27亿立方米的马风石门岭水库,该水库建成后将满足未来海城城市和产业用水的需要,能够彻底解决海城未来二十年城市用水安全问题。其次是充分利用地下水。近年来,由于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大,城乡企业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海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海城市开展了整顿城镇工业和商业企业自备井工作,对没有手续的自备井实行全部封停取缔,对有手续的自备井要按表计量,按价收费,通过税费来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同时加大了人工湖、坑塘建设力度,目前海城各镇村均建立大小人工湖、坑塘千余个,充分发挥汛期可蓄洪,旱季可灌溉,还可涵养地下水的作用。同时,全面加强了东部山区水源地的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达到了多种树,种好树,涵养好水源的目的。第三是探索利用中水。近年来,海城市先后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牛庄污水处理厂等4座污水处理厂,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具备日处理形成中水6万吨的能力,年可产生中水2000多万吨,这完全可以用于洗车、绿化灌溉以及瓦楞纸生产等商业用途。为充分利用好中水,海城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中水的利用工作,采取政策扶持、行政干预等手段,引导刷车厂等行业利用中水作为刷车用水,借此达到废水不废的目的。第四是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在加大节水宣传报道的基础上,海城市委、市政府着力研究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探索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引导群众节约用水,既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用水水价合理的同时,对超量使用的自来水设定几个价格标准,超量使用越多,水价越高。目前,海城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6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中水回用率提高到40%。通过一系列措施,海城积攒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财富。

四、双向互动,三化并举,建设新型美丽城镇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以往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镇与乡村在生态建设、环境建设、要素完善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生态文明建设参差不齐,存有短板。为此,海城市委、市政府将城乡统筹作为统一实施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正向城市化和逆向城市化,着力推进城乡要素的双向互动,全面优化要素配置。特别是坚持城市化、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化“三化并举”,加速建设新型美丽城镇,为生态文明创造了优势条件。

一是着力推进城市化。海西新城是海城城市功能和环境最为完善的地区,也是历史上城市化的主要承接地。腾鳌新城是海城北部的中心城镇,经过近年的快速建设完善,目前已经初具县城雏形。因此,海城市委、市政府把海西新城和腾鳌新城作为海城城市化的主要承接地,按照地市级生态文明标准,全面推进海西新城和腾鳌新城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海西新城。坚持围绕海城河,沿河跨河建设新城,围绕沈大高速公路,沿路跨路发展专业市场及其配套加工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海西新城城市建设上,海城坚持老城改造提升和新城开发建设同步推进。老城改造,连续五年强力实施以城市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实现了老城集中供热、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老城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新城开发,围绕海城河规划建设了“五横、八纵”城市主干路网,建设了兴海广场、居民议事中心、居民艺术中心、海城高中、海城中医院等公益设施,目前正在加速建设澄州书院暨居民阅览中心、居民健身中心、海城市博物馆等城市公益设施,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城市的功能。大规模实施了城中村拆迁改造,规划建设了高铁新区,左岸城邦、芭东海城等一大批高标准住宅小区,宗骏、碧桂园两座五星级酒店建成开业。特别是围绕海城河城市段改造,新建了5座跨河桥,7个滨河带状公园,使海西新城沿河跨河发展成为现实。目前海西新城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未来海西新城将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现代中等滨水城市。腾鳌新城。依托永安湖和寿安湖,围湖绕湖建设新城,围绕沈营路、鞍羊路、腾达大道等,沿路顺路发展钢材深加工和精细化工、温泉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在腾鳌新城建设上,海城打造了“三横六纵”城市路网,新建了污水处理厂、集中供气和供暖、永安湖和寿安湖两大公园、腾鳌新城中心医院、腾鳌高中等城市公益设施。完成了中心城区五个城中村拆迁改造,新建了颐水嘉德、万福园中园等高标准现代化居民小区。特别是国际商品城、龙基物流园区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新城。目前腾鳌新城建成区达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0万人。未来腾鳌新城将建成海城北部功能完善,安居乐业的中心城市。

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析木新城和牛庄新镇是海城东部山区和西部沿河的中心城镇。海城市委、市政府把析木新城和牛庄新镇也包括历史上的建制镇作为区域就近城镇化的主要承接地。特别是按照县级市生态文明标准,全力推进析木新城和牛庄新镇建设。析木新城。坚持析木新城核心镇区析木镇和牌楼镇错位发展,析木镇主要是依山傍水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牌楼主要是依托丰富的菱镁资源发展菱镁深加工产业集群。在析木新城区建设上,重点完成了新城1、2号主干路建设和通港产业大道工程,建设了新城集中供水、集中供暖中心和东部寄宿制中学等一批公益设施。开工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房地产项目,目前析木新城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未来析木新城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东部中心城市。牛庄新镇。依托牛庄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古城复建,建设牛庄新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在牛庄新镇建设上,完成了城镇主干路网、供水、排水、供暖升级改造和护城河清淤工程,新建了牛庄新镇中心医院、客运站等公益设施,建成了鑫园学府、河畔庄园等高品质商住小区。特别是海城市正在按照文化的理念、产业的理念和市场的理念,规划建设牛庄古城,今年将启动牛庄古港区拆迁和甲午战争纪念馆建设。目前牛庄新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人。未来将把牛庄镇区外的5个村全部搬迁到镇区内,实现全域城镇化,将牛庄新镇将建成海城西部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中心城市。

三是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化。对于远离城市和城镇的村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就地整合改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在农村居住的农民也享受到城镇的生活环境。目前,海城的中小镇中小村新型农村已经建成,西四镇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加速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宜居新城镇”的要求,海城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树典型、带周边、打造连线成片优美新农村”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了18个镇区164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打造了6个中心示范镇45个先进示范村,全市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日益优美。

五、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调结构、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海城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准点,坚持不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企业布局、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了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水平。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坚持“稳定发展一产,巩固提升二产,大力发展三产”的思路,推进三次产业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优化经济结构。首先是稳定发展一产。按照东部果园子、中部菜篮子、西部米袋子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加工农业。近年来,累计投资7.6亿元,完成灌渠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200余项,农业总产值始终保持在76亿元左右,农业增加值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其次巩固提升二产。坚持围矿、围钢、围店的发展思路,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发展菱镁新材料、钢铁及能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箱包加工等主导产业。近年来,累计新上规模以上工业项目595个,201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01亿元。培育形成了菱镁加工、钢铁及能源装备、纺织服装箱包加工三大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第三是大力发展三产。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重点,着力壮大专业市场集群、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等服务业,2013年末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98.5亿元。通过服务业体量绝对提升,推动工业占比相对下降,海城已经由原来工业占主体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二产、三产齐头并进的优化模式,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2:49.4:45.4。

二是调整企业布局。以往海城产业和企业布局分散,既造成了基础设施共享率低、生产要素浪费严重等问题,同时也造成了产业链条缺失,无法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为破解这一问题,海城市委、市政府结合资源储备、产业基础等实际,规划建设了一批市级公共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在农业方面,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生态有机肥料加工、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产业集群。在工业方面,规划建设了30平方公里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以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7平方公里的西柳服装城配套加工园和9平方公里的南台箱包城配套加工园,主要依托西柳服装和南台箱包两大专业市场,发展配套加工产业集群。6平方公里的钢材深加工园区,重点承接鞍钢辐射带动,发展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4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产业园,重点上游煤焦油深加工系列产品、染料颜料中间体及医药中间体,以及下游油漆、涂料、油墨、化工新材料等相关产业集群。20平方公里的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菱镁新材料产业和镁耐材高端产业集群。20平方公里的英落循环经济科技园区,主要发展以“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循环利用、持续发展”为特色,以菱镁精深加工、滑石精深加工以及精密铸件加工以重点的产业集群。在服务业方面,规划建设了以西柳服装和南台箱包为主体的40平方公里专业市场集聚区,主要发展类别差异、错位互补的专业市场产业集群。6.12平方公里的腾鳌国际度假城,重点发展集发展温泉康复、休闲度假、商住娱乐等为一体温泉资源开发综合体。同时我们还规划了白云山休闲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白云山、九龙川、海龙川等主要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通过打造市级公共产业园区,政府出资配套园区基础设施,既避免设施重复建设,又实现了项目集中摆放,产业集群发展。特别是海城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飞地经济政策,对于没有园区或禁止新上工业项目的镇区,全部到市公共产业园区内上项目,实行飞入地和飞出地税收分成。目前全市新上项目入园率达到90%以上,为实现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多元化、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产业向精深方向发展。在新型工业化上,引导现有的镁耐火、钢铁等支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像海城的钢材初加工产业已经逐步向装备制造方向发展,西四石油机械、瑞丰石油专用车、沈车铸业、正昌钢丝绳等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已经在海城装备制造产业园内建成投产。同时,化工产业、纺织服装印染产业也正在向精细化工和高端产品方向发展。特别是为打破镁耐火一业独大、一统天下的产业格局,海城确定了在传统镁耐火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镁合金及制成品等轻体节能镁质金属材料,镁建材等镁质新型建筑料产业,镁化工等低碳环保化工材料,以新的菱镁产业业态,不断完善优化菱镁产业结构。目前,后英薄镁板、华宇薄镁板、大德广防火板为代表的镁建材产业,以中国镁业镁合金制成品项目为代表的镁金属及制品产业,以精华矿业无卤阻燃塑木新材料、氢氧化镁阻燃剂为代表的镁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海城镁制品精深加工比重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海城菱镁产业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服务业多元化上,大力发展以现代专业市场、房地产业和现代商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目前腾鳌国际度假城开工建设,广东碧桂园、秦皇岛燕阳等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争相落户,特别是西柳国贸皮革皮草城竣工招商,西柳中国商贸城建成启动,义乌西柳小商品城、南台国际箱包城、中国北方水暖城等一批项目加速建设,推动了海城专业市场由传统专业市场向商城化、展贸化、集群化现代专业市场的转变。在农业现代化上,着力改变靠天吃饭、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近年来,海城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5万亩,先后培育了温香茄子、望台草莓等规模特色农业,涌现出了中小三星金万家绿色蔬菜、王石天鹰有机南果梨等一批优质品牌农产品,“耿庄大蒜”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覆盖率达到95%。特别是通过加速土地流转,培育壮大了三星生态农业、瑞亚蔬菜农业合作社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172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50%。

六、尊重自然,重拳整治,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海城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更是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海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新账坚决不欠、老账全部还清,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全力优化宜居环境。

(一)实施“青山”工程。

紧紧抓住海城作为辽宁省青山工程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全面启动实施了矿山复垦、小开荒治理、三线四出口绿化、森林进城镇、进企业、进园区、进村屯等“七进六恢复”为主要内容的青山工程。目前,累计完成矿山复垦4710亩,推山填坑造地1.25平方公里,小开荒治理3万亩,绿化村屯400个,绿化园区5个,新建环村林带327条,城乡森林覆盖率32.22%,城市绿化率37.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6平方米。青山工程试点工作的成功实施,使昔日疮痍满目的矿山变成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自然生态景观,也探索走出了海城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复垦新路。

(二)实施“碧水”工程。

一是实施水污染企业集中整治工程。近年来,海城市累计投资4.9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分别位于中心城区、感王、腾鳌、牛庄,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万吨,主要有民营、BOT、国营三种体制运营,可以说是辽宁省县级市中拥有污水处理厂最多,处理能力最强,运营体制最灵活的。同时,海城率先成立东北第一家公安环保派出所,第一家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协会,组建了国有绿源净水有限公司。针对长期存在的水污染问题和引发的跨界污染纠纷,从2009年底开始,海城全力治理印染、水洗、化工、造纸、屠宰等五大行业废水污染,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全市95家水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彻底关闭21家、集中入污水处理厂53家、行政拘留偷排企业法人厂长11人。经过综合整治,海城河、解放河、五道河的水质明显改善,全面达到省考核要求,尤其是过去严重污染的海城河,现已稳定实现四类水质,个别月份达到三类水质,重现鱼游虾跳的场面,成为省环保厅免检的河流。

二是实施秀美河流建设工程。开展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稳定运营攻坚”行动,从去年开始,按照省政府“大浑太”流域治理要求,海城对感王、城市两个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并与牛庄污水处理厂一并交由国有绿源净水有限公司管理运营,完成了环保验收,做到了稳定达标排放。同时完成了海西新城污水管网建设,将新城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开展了“封口”行动,对12家塑料颗粒厂实施关停,清除海城河、五道河沿线所有不达标工业企业排污口。建立河流监测预警机制和河流断面考核办法,设立了25个河流监控断面,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对各镇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评体系。开展河道综合治理行动,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实现多部门联动。特别是严格河流的水系生态保护,实施了水源涵养、水体净化、水生生态和水系景观等建设工程,在东部山区水源地建了设水源涵养林,累计建成林地面积1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在海城河城市段规划建设了三江源、丽水蓝湾、左岸城邦、燕阳花溪地、芭东海城等7个滨河带状公园,全面加强水土保持,使河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和休养生息。

三是实施放心水源保障工程。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设立保护区标识,设立保护区监察、监测台账;对水源保护区进行全面排查,对19家养殖厂予以关停,实施异地搬迁,封堵排污口。设立警示标识,对流动风险源进行全程监控,禁止载有有毒、有害、易泄露危险品的车辆穿越保护区。调整完善《环境应急预案》,细化水源地保护区应急处置措施,组建应急物资储备库,保障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随时调用。组织技术人员,在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立3个监测点位进行例行监测,时时掌握水质情况,保证饮水安全。严禁采砂,筑堤护坡,涵养水源,保护水井和河流生态。

(三)实施“蓝天”工程。

一是实施集中供热工程。积极开展全市建成区燃煤锅炉整治。按照“冬病夏治”的原则,对城区174家、锅炉211台燃煤锅炉,区别供暖企业、医院学校、三产单位、生产企业分别采取集中并网、调整燃料结构、更换除尘设施等措施进行有针对性治理,已有9个居民小区拆除分散供热锅炉17座,并入集中供热站;北方钢管等38家企事业单位新建除尘器26台,减少了烟尘排放156吨。从供热布局上,制定了海西新城和腾鳌新城供热发展规划和集中供热管网设计,逐步推进;由巨丰供暖公司和鞍山市平盛物业有限公司建设集中供暖设施,完成了腾鳌新城主城区和工业区集中供热。完成南台、西柳纳入海西新城集中供热规划和建设。

二是“气化海城”工程。近年来,海城市积极推进居民和企业采用传统的煤、重油等能源向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转变。特别是按照“气化辽宁”要求,海城市先后引进了华润燃气、辽宁油田后英燃气两家公司。华润燃气主要供应城市规划区内商住用气,先后完成投资2亿元,建成2个加气站,门站1座,建成供气管线121公里,完成管道天然气安装3.2万户。辽河油田海城后英集团燃气公司主要供应除城市规划区以外商住和工业企业用气,已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供气管道34.6公里。目前,海城管道天然气入户率达到了36.6%,城市规划区新建楼房居民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了100%。此外,海城推进机动车“油改气”工程,出租车“油改气”完成98%以上;完成后英集团13条隧道窑“油改气”工程,完成后英、华宇、牌楼镁矿等5家企业二段式煤气发生站升级改造。到2017年,全市管道天然气供气率将达到65%以上。

三是工业窑炉提标淘汰工程。实施钢铁、电厂、水泥、燃煤热源提标改造工程。完成恒盛铸业1号、2号烧结机和恒烨供暖3台80吨锅炉的脱硝、除尘升级改造,完成第一水泥厂脱硝改造工程;对全市116家镁砂企业实施综合整治,对95家镁砂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制定出台了《海城市大气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全市镁砂企业窑炉具体整治措施》,确定时限,跟踪落实,计划提前一年完成整治工作;依法关闭21家土培烧窑,淘汰第一水泥厂回转窑,关停15家丹海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无环保审批手续的镁砂企业。特别是针对镁砂行业矿石开采、破碎、运输、堆放、煅烧5个主要产尘环节,按照联防联控、综合施治的工作思路,制定《海城市东部山区“三尘”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全天候监管机制,先后治理镁砂炉窑1100多座,关闭土焙烧窑96座,使土窑等落后产能全部退出市场;按照“三迁四进”原则,积极鼓励进入工业园区,关停25家企业,搬迁入园9家;规范工地和物料堆放场137处,遮盖面积达7万平方米,硬化作业场3.4万平。累计减少烟粉尘排放近6000吨,降低粉尘排放量30%。改变了东部山区过去烟雾弥漫的环境状况。

四是扬尘控制工程。实施东部矿区抑尘工程,完成张家沟排岩场植被恢复;实施物料堆放退线入库工程。对东部山区大盘线、丹海高速公路两侧企业厂区道路及物料堆放场地硬化,硬化面积7.9万平方米,对86家137处露天堆放物料实现有效遮盖,遮盖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严格控制各类建筑施工扬尘,所有建设工地做到现场标准化管理;采取绿化和硬化相结合的方式,基本实现城市道路两侧无裸土;实施煤炭经营市场扬尘污染专项整治,针对火车站西侧、铁路货场和海岫铁路两侧三个主要煤炭经销场地,29家煤炭经销企业,实施全天候持续监管,关停无有效防尘设施筛选设备15台,强制要求定时洒水抑尘,全面完成万海能源煤场、市煤炭交易市场等防尘设施建设。

五是绿色交通工程。成立了海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中心,建成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检测线,实现机动车模拟驾驶状态下的实时工况检测,机动车检测率和治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5%和90%。使全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走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完成“黄标车”界定,实施严格管控,淘汰“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