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东侧南部,大连市东北部,全市陆域面积40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庄河的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城市要素十分齐全,北部山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南部拥有285公里海岸线,集山、林、泉、海、河、湖、岛、港、城九大要素于一体。庄河市委、市政府从“十一五”末开始,以建设北黄海地区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实施“一城两带”战略不动摇,南抓蓝色经济带(工业化),北抓绿色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强力推进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工业化为核心、城镇化为平台的“三化”进程,实现“三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49元,在辽宁省生活质量排行榜名列第一位。
一、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为工业化与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骨干产业迅速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为工业化与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壮大龙头,凸显产业化牵动效应。坚持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大型企业的思路,着力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7家,大连市级35家,是辽宁省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多的县(市)。2011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出口额5.2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带动发展基地10万亩,带动农户18万户,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大连仁禾、富谷、金砣、上品堂等四家大型龙头企业正在做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大连富阳、御果、浩源等企业经营范围涵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休闲观光等领域,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龙头企业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全市初步形成了优质草莓产业带、优质蔬菜产业带、优质食用菌产业带、浅海滩涂养殖产业带和优质水果产业带,通过五大优势产业带的带动,全市已有138个村达到“一村一品”的专业村水平,太平岭歇马杏、光明山草莓、荷花山大骨鸡被辽宁省评为“特产之乡”。荣获“中国优质草莓基地乡镇”称号的光明山镇发展草莓温室大棚11900个,分布各村,生产规模达到3.3万亩,年产量达到2.4万吨,产值3.6亿元。其注册的“小营村”、“翠宇恒”等品牌产品获有机草莓和绿色食品认证。近年来,庄河市进一步将蓝莓产业确定为本市一县一业重要发展定位,举全市之力实施蓝莓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全市蓝莓将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递增,被评为“中国蓝莓之乡”。
(二)调整结构,推动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迅猛发展。庄河市地处北纬39度,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中国苹果之乡以及辽宁省水产品、食用菌加工出口基地市。近年来,庄河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推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建农业标准化大区19个、小区1476,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年产值达到13亿元。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使农民单位面积种植效益提高了5到10倍,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700多元。同时,以打造“绿色庄河”为目标,大力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目前,全市已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77个,其中9个基地被确定为大连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9个基地被评为大连市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0%以上全市46个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64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46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6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大连市政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面积达到140多万亩。“庄河大骨鸡”、“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庄河牡蛎”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晓”牌大骨鸡、“海日”牌杂色蛤等十个品牌被评为辽宁省名牌农产品,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在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农产品市场设立销售公司,年可销售地产农产品3万吨以上。庄河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城市、国家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大骨鸡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
(三)放大优势,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加快打造集产业经营、科技示范、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农庄已从早期单一功能的“农家乐”,向产业配套、功能多样的精品农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全市涌现出常青树等9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森迪等7个农庄被评为大连市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示范区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万元。大连田祖生态农庄位于大郑镇葛炉村,以发展高端农业和休闲观光为主,通过农庄+农户的形式,已带动400多户农户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210亩,主栽品种为荷兰黄瓜、以色列小柿、台湾甜瓜和草莓以及各种有机蔬菜,每亩日光温室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还开发了采摘、耕作等多个休闲和体验项目,吸引城市人到农庄观光休闲。2012年,庄河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科技武装,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指导工作。以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亟需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为途径,重点培养高水平的乡村干部队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娴熟的能工巧匠队伍。同时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采取科技人员包户、包地块、包产量、包质量等办法,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市现有10万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近年来共引进、开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965项,科技贡献率达到65%。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农机具更新与改造、机耕种收、水稻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推进,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万千瓦,农机作业率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2011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建设设施农业大区高效节水灌溉系统16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系统5个。实施生态建设工程,2011年投资10.9亿元,完成造林21.5万亩,植树4580万株;治理生态河道32条段、114公里,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开发开放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重点抓园区、突出抓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和低碳化方向发展,使工业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要素平台支撑作用明显加强,优势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优势发展平台。按照“用地集约、园区集中、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要求,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在南部沿海着力建设黄海北岸经济隆起带,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搭建庄河未来发展新平台。规划建设了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大连新兴产业经济区、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作为全市产业的承接地。其中循环产业经济区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规划“一城两园”,即大郑新城、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和都市产业园,主要功能定位是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静脉产业类)和都市工业示范区;新兴产业经济区规划面积77平方公里,规划“一带两园”,即环城经济带、日本产业园和物流园,主要功能定位是成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基地、精细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规划“一城三园”,即黑岛新城、化纤新材料园、渔业产业园和栗子房港区综合产业园,主要功能定位是成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综合物流集散地。目前,三大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入驻企业30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0多亿元,安置就业8万多人。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圈区管理”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辽宁省拆解定点园区。日本产业园重点推进落实项目12个,总投资45亿元。三大经济区相继被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享受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赋予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全部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北黄海经济带最具发展活力和开发潜力的投资热点。
(二)坚持择优扶强,促进传统优势企业裂变扩张。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导向,科技支撑,积极引导和帮助原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税源支柱。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存量企业的规模扩张,对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影响、产业有前景的家具、机器制造业等实行规模经营,涌现出大连华丰家具集团、大连名兴工业、大连金河铸造等纳税大户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庄河税源的重要基础;一手抓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广大企业经营者在逆境中思变、在困境中求新,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在技术改造方面,单体大设备和生产线纷纷引进,使庄河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工精密度和产品质量跃上了一个全新台阶;自主创新方面,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联姻,走“高起点自主创新、高品质自主品牌、高目标创新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使庄河企业科技水平、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目前全市拥有整机生产企业达148家,庄河生产的数控机床、大型橡胶机械设备、大型起重永磁电机等终端产品已扬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同类型的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供不应求。
(三)发挥特色优势,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庄河市围绕“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规模、龙头牵动、集群发展”这一思路,积极推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家具制造三大优势产业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2011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2468户企业,实现总产值535.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为192.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4户,从业人员将近6.5万人,涌现出了百汇电缆、永旭线缆、黄海铝加工、金河铸造、名兴工业等年收入超亿元企业和船舶配件、古城机械、名兴金属、嘉隆电机等年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全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企业4045户,实现产值378.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40户。形成水产品加工、绿色果菜菌加工、特色禽畜加工、盐地大米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荣获“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称号。目前,全市拥有家具生产企业1509家,实现产值140.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4家,从业人员达2.5万人,有厂房约230万平方米,设备约1.5万台(套),资产总额约40亿元。培育出了华丰、华夏、华特、科冕、艺腾等一批家具精英企业,成为“中国实木家具产业基地”,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家具企业在全国60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分公司,销售网点达650多个,国际、国内销售体系日臻完善。去年,全市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家具制造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54.6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1.1%。
(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方位推进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进程中,为避免陷入广铺摊子、恶性竞争、急功近利的泥潭,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决不以牺牲长远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发展的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庄河”建设。辟建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截至目前,该园区开发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平方公里,现已入驻企业20多家,总投资40多亿元。实行“飞地”经济政策,促进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到园区落户。对限制工业发展的北部山区特别是水源保护地乡镇引进项目,按照既要“金碗”,更要“水碗”的要求,严把入口,管住出口,拒绝污染企业入驻,杜绝“三废”排放。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上,坚持“四不批”,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已无环境容量地区的项目坚决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坚决不批。5年来,共否定不符合环保规定和环保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196个。同时,鼓励山区乡镇招商项目向 “三大经济区”集中落户,实行资源共享、招商指标归己、税收分成,极大地提高了山区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目前11个山区乡镇全部创建了自己的总部经济,有7个乡镇有了“飞地”经济,2011年末,“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为山区乡镇财政创造利税2亿多元。
三、坚持以城镇化为平台,优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庄河市抓住大连市推进“全域城市化”的战略机遇,确定了优先发展城市的理念,通过加速推进城市化来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完善城市功能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来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
(一)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一流城市”的目标,对未来庄河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布局等进行了科学“定位”,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了庄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按照“239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承载人口100万”的发展目标,通过高起点规划引领,精心打造城市个性化精品工程,着力构建自然景观与人工雕琢相协调,绿色家园与现代城市相融合,个性美与现代美相辉映的生活空间和景观风貌,形成了生态型海滨城市的品牌效应。城区空间结构以“热水河、庄河、鲍码河三条大河,观驾山、九顶梅花山、老金山等山脉”为自然基底,保持原有自然景观格局,形成“一湾、两核、五廊、七组团”的空间布局,即庄河湾;新、老城市核心;沿热水河、庄河、鲍码河、观驾山及丹大高速控制绿化带五条生态长廊;中部老城组团、城西行政组团、城东科技组团、南部滨海组团、城北产业组团、东部休闲组团、市场产业组团等七个城市组团。确定了滨海新城、金港湾、行政办公区、将军湖、明珠湖、家具制造园、黄海大街商务中心、物流园、装备制造园、站北综合区等城市功能片区。突出生态品牌,做好“河、海、湖”文章,凸显河在城中,城在林中,城绕河走,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打造现代化宜商、宜居园林式海滨城市。目前,南城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七大城市公园”加快打造,两个五星级酒店及配套温泉、高尔夫球场,明珠湖、庄河治理、金港湾等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启动建设。
(二)坚持政府投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近两年,全市累计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由政府投资进行主要路街建设或改造,拉起城市“骨架”,同时进行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基础配套,带动土地等国有资产增值。再通过规划调控,实行市场化运作,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吸纳域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或财团,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和改造。目前,已形成了“六纵八横”的城市主干路网,城市建成区拓展到34平方公里。在城市建设投入上,有60%以上的资金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的。重点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带动城市增值,做活经营城市文章;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新天地商业城、大商千盛百货、金玛物流园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通过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将城市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河流治理改造、排水沟覆盖等全部推向市场,实行管、干分开,不但为政府节省了大量开支,而且使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三)坚持全域谋划,推进组团跳跃式互动发展。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发展,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大郑、青堆新城为两翼,统筹推进大郑、兰店、徐岭、鞍子山、栗子房、石城、王家等重点城镇建设,拉开开放格局,优化发展空间,完善城镇功能。通过链条式、组团式、跳跃式开发,加快人口和要素集聚,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拉动全域开发开放和超常规发展。小城镇建设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彰显个性的原则,实行“四个结合”,即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与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相结合、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与生态旅游和沟域经济相结合,现已形成了北部山区旅游观光型城镇组团、中部精品农业型城镇组团、南部临海产业型新城组团等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尤其是具有欧美风情的步云山温泉小镇、具有日韩风格的仙人洞旅游小镇、具有现代气息的大郑新城等成为庄河小城镇建设的突出亮点。近两年,全市小城镇建设累计投资23亿多元,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7%。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民生抓建设。在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老城区提档升级和棚户区改造,完善老城区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一方面有重点、有步骤地对黄海大街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和行政办公区进行搬迁改造,全面提升老城区档次和品味,完善和优化第一商圈功能。一方面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集中供热改造、弃管楼维修、巷土路改造、主次干路维修、摸黑路改造、公厕改新建等“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仅2011年市财力用于民生工程支出就达到4.2亿元。其中投资1.9亿元,改造供热效果差的老住宅楼22栋,解决了市民冬季供暖问题;实施弃管楼维修工程146栋,解决了弃管楼无人管的问题;实施巷土路改造工程,完成了30条砂土路和29条油路改造,解决了老城区市民行路难问题;新建和改造公厕30座,解决了如厕难问题;实施城市排水改造工程,新改造排水设施12处,解决了汛期排水难问题;实施弃管楼周边硬覆盖7.2万平方米,解决了环境脏乱差问题;实施光明工程,改造了17条摸黑路,安装路灯87基杆,解决了摸黑路问题;实施主次干路维修工程,共完成6.2万平方米,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新建垃圾处理厂2座,提高了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在广大农村以“六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气化)工程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努力实现“房前屋后是菜园、道路两旁是果园、全村是个大花园”的目标。2011年,全市投资1.7亿元,对15个乡镇58个村共硬化道路170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9377盏;改造农村“穿衣戴帽”房屋1123户;开展大规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创建农村示范村80个,清理垃圾10万多吨,新建垃圾槽3400多个,农厕改造5054座;高标准建设了塔岭镇来宝沟村等多处生态移民新村,建设户用沼气池326户、大型沼气池9处;新建26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植树480万株,绿化村屯面积6400亩。坚持硬件设施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一起抓,出台了提高农民素质培训方案,利用市乡两级职业学校,分期分批对农民开展科学技术、生活方式、文明礼仪等教育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4.5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