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长沙县:坚持两型引领 实现绿色崛起

   


——长沙县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实践和启示
 

长沙县,三湘首善之区,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地带,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下辖24个镇、街道,常住人口97.9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紧紧围绕“争当排头兵、领跑中西部、进军前十强”这一战略目标,在统筹城乡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版,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6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8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亿元。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成功挺进前十强,位列第8名。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湖南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等一系列殊荣。

近年来,长沙县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始终秉持“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三个共同”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的“三个共享”层次和水平,发展绿色产业,保护青山绿水,大力构建生态产业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绿色人居支持体系、生态文化支持体系和生态制度约束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沙县确立了在处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上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南工北农”、功能分区;二是以百分之一的土地作支撑,换取百分之九十九土地宁静。在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心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全覆盖、率先实现畜禽养殖总量控制、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推广节能型路灯建设、率先实施生态多样性保护、率先推进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率先实践国家生态县创建并顺利通过验收,奋力将全县建设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样板区,探索出了一条两型引领、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成功之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实施项目带动,坚持产业强县,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长沙县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和集聚优势资源,确立了“优势产业率先发展、潜力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规模发展”的产业发展原则,通过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力地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在建项目626个,项目总投资187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2个,1-5亿元项目103个。

(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集约集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按照“经营开发区、建设工业园,打造工业小区”的思路,有效地避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依靠园区的良好条件,重点发展优势企业,打造区域内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群落,努力构建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一区八园”为基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围绕打造“工程机械之都”和“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新版块”,着力培育千亿企业、千亿产业,吸引了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企业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蓬勃发展,其产业产值占全省同行业的60%,产品占全国同行业市场总量的23%、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2%。引进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北汽福田、陕西重卡等整车生产项目,住友轮胎、德国博世等多家世界知名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成为全国最完整汽车车系制造区域之一。大众汽车长沙工厂第一期投资约120.8亿元,年产能为30万台整车,是湖南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大实业投资项目。

(二)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长沙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像抓工业一样抓现代服务业,并将此作为工业化后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着力点。精心编制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时出台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科学布局了十大重点现代服务业平台,高标准谋划和建设了松雅湖、空港城、黄兴市场群、安沙物流园等重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支持现代商贸、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挖掘本土特色优势,努力把生态文明理念逐步融入到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经过精心设计,打造了以工程机械、汽车为重点的工业文化品牌;以近现代革命先驱和历史文化名人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品牌;以现代农庄、百里茶廊、百里花卉苗木走廊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观光品牌;以湘绣为重点的工艺美术品牌;以松雅湖主题文化园区、板仓小镇、露营基地、恒广欢乐世界、卡丁车会所为重点的都市休闲娱乐品牌。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长沙县坚持以城市化理念建设农村、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北部农业乡镇为主体,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城郊型高效农业。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模式,重点发展农业企业和现代农庄为主体、产业基地为平台、农户以土地入股为主要方式的“公司和农庄+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经营模式,以绿色、环保、生态为标准,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形成了“一乡一品、两大走廊、三条主轴、七大产业、百家农庄”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强化科技支撑,吸引隆平高科和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驻,建设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加快了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目前,长沙县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075.7亩,其中有22个蔬菜基地,面积12880.65亩;3个水稻基地,面积5520亩;1个油茶基地,面积1515亩;1个葡萄基地,面积160.05亩。全县已有130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有效证书(无公害农产品54个,绿色农产品68个,有机农产品8个),有回龙湖和宇田两基地的蔬菜、宇田粮食获得有机食品转换认证,“金井”、“湘丰”茶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金井”“宇田”“田茂”等13家企业的产品进行了贴标上市,农产品“三品”认证数量和认证面积均居湖南首位。近年来,长沙县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双季稻高产创建整县整建制推进试点县、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和国家标准菜园创建单位;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首批国家标准茶园基地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连续四年被评为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百里茶廊被列为湖南省五大、长沙市四大优势产业带之一,全县花木基地占居湖南省的三分之一,为我国中南地区之最。

(四)着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长沙县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主动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央企、民营企业100强、大型跨国公司,重点加大对投资额度高、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生态良好的优质项目引进力度,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变分散引进为园区集中引进,变被动招商为主动谋划包装项目招商,变土地招商到产业招商和规划招商,坚持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和严厉的监管处罚制度,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凡是新引进、新申办的工业企业,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估,对高能耗、高排放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予以限批,近年来共对近百家新引进项目实施环保“一票否决”,提高了项目的准入门槛,真正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真正实现了“绿色招商”。

此外,近年来长沙县大力开展创新型县区建设,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两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在现有主导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重点培育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文化创意、临空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山河智能、中联重科、众兴新材、三锦节能等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领先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企业。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大力推动以蓝思科技、创新电子、纽曼科技和联通数字阅读基地等为龙头的重大项目建设投产,全力支持电子商务产业进驻,电子信息产业有望成为长沙县第三个千亿产业集群。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启示:

这些年来,长沙县始终坚持项目兴县、产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结构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思路,优化全县产业空间开发格局,确定了“南工北农”的总体发展格局,实施分类考核和绿色政绩考核,全县确立了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形成了“1%的土地支撑经济发展,99%的土地守望绿色家园”的功能格局。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准确把握县情,结合实际深入“两型”发展战略,坚持用两型理念指导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积极抢抓发展机遇,赢得主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出奇制胜,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实施产城融合,坚持城乡一体,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一)全力实施“产城融合”。长沙县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育产,把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新城镇开发结合起来,以组团式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建设了一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将城市功能、政府公共服务植入工业园区,推进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打造了松雅湖、空港城、星沙产业基地三大示范区,松雅湖示范区项目规划面积16.97平方公里,总投资40亿元,建成后湖面面积可达6000多亩,主要是按照“现代理念、人文情怀、世界眼光、国际水准”的要求,面向国际顶尖品牌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着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生态湖泊,打造一个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核心聚集区;空港城规划面积达54.6平方公里,主要是按照“空港的城市、城市的空港”的理念,有效整合湖南机场管理集团、长沙临空综合保税区、长沙县空港城管委会及周边镇(街)区域,建设“知识型现代服务业生态城”,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保障业、航空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临空先进制造业、航空物流业、电子信息商务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依托湖南、立足中部、面向世界的特色航空产业高地、国际门户和智慧航空新城;星沙产业基地主要是按照“3个1/3” 的均衡开发理念,即1/3的地方发展工业,1/3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3的地方建设基础设施和商贸住宅,一次性建成产城融合体。在松雅湖、空港城及其他新开发版块建设中,树立“反规划”和“不规划”理念,合理划定生态控制区和不开发区,尊重自然山水,合理制定生态控制区,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地貌和风土人情。在2011年第五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长沙县成为中国城市化“产城融合”典范案例。 

(二)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近年来,长沙县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坚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促进了全县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六个集中”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资本向农村聚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了数字电视、污水处理、城乡公交、自来水供应、垃圾清运、居民医保并轨、居民养老保险、乡村文化设施全覆盖。开慧“板仓小镇”、金井“茶乡小镇”、榔梨“水乡古镇”等一批特色示范镇的建设,为城乡一体化打造了亮点,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其中:开慧镇“板仓小镇”依托开慧烈士家乡板仓的生态、人文资源,通过多元项目开发建设平台,在城市远郊建设一个与县城和经开区互动的田园城市,打通了“农民进城(镇)”和“市民下乡”的通道,探索出了一条不依赖城市扩张而发展、可以复制和推广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新路子;金井镇以打造“茶乡小镇”为主题,大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旅游区建设,建成了乡村公共自行车系统,打造了20家示范性乡村客栈,形成了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载体。榔梨镇突出“濒临和身居省会长沙城市区域”、“千年古镇”、“丰富的自然水资源生态体系”三大要素,确立了“产业聚集新园区、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融城对接和严格按照城市化标准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老镇区内中小企业“退二进三”、“腾笼换鸟”,进一步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

(三)加快推进星沙新城建设。为全面提升城市的聚集辐射力、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将星沙新城建设成为“三湘门户之城、山水宜居之城、活力创新之城”,长沙县牢固树立远大的城市理想,自觉以国际化理念指导城市建设,以国际化标准推进城市建设。按照“人在绿中,房在园中,城在林中”的理念,开展城市绿化总体规划和建设,精心打造绿地精品,形成了中有通程广场、南有文化公园、电力绿化走廊,北有特立公园,西有生态公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绿化景观,构建了以公园为重点、道路绿化为骨架、庭院绿化为补充的绿化格局。启动了由英特尔公司技术支持的全国首个基于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无线星沙”建设,新建了一所采用国际文凭组织(IBO)教学体系、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星沙国际双语学校,探索实施了城市物业化、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人性化管理,并在城市路牌标识上全部印上了中、英、韩三种文字。目前,“无线星沙”、“数字城管”已经全面投入运行。长沙县于2009年成为全国唯一获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管理与市容环境建设项目)的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2014年长沙县积极推行弥补公交“最后一公里”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即在县内主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内,建设1000个租赁服务店,投入自行车20000辆,城区实现公共自行车全覆盖。 

启示:

这些年来,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长沙县始终坚持生态环境是最终竞争力的发展理念,始终咬定“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发展目标,以城育产优化空间结构,以产兴城增强城市活力,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突出成效,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根据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坚持用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指导城市建设、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优化城镇布局与培育城市主题形态相结合、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提升以城促乡辐射带动功能相结合,才能大胆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城镇化建设模式,最终打造新型城镇化的先行样板、生态文明的示范窗口、具有国际品位的创新产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

三、实施节能减排,坚持科技支撑,走出了一条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近年来,长沙县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能耗控制和污染治理,以经开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为契机,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2013年全县共办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350家,同时执行率达100%,经开区实行ISO9000和ISO14000双重认证管理,园区所有企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先后关闭和搬迁60多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对174家工业企业投资近7亿元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

1、积极淘汰落后产能。2009年以来重点对水泥、造纸、冶炼、制革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整顿,共关闭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14条,产能108.4万吨,涉及企业7家;关闭造纸生产线11条,产能9.5万吨,涉及企业7家;关闭冶炼企业1家,产能0.5万吨;关闭制革企业2家,产能20万标张。每年可节约标煤14.4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万吨,减少COD排放2.55万吨。同时进一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管理,选择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及部分大型宾馆、酒店、商场等单位,列入长沙县重点用能企业加以监管。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评定和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全面落实建筑节能计划,目前全县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率达100%、节能合格率100%、节能验收合格率100%,实现了全县建筑节能项目节能50%的目标。

2、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率先全省推进燃煤锅炉改清洁能源行动,着力在工业锅炉煤改气、餐饮业油烟治理、汽车尾气核测等方面下功夫,2013年完成26台、62蒸吨锅炉的煤改气工作,督促388家餐饮业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油烟治理率达74.6%,1289家餐饮单位完成煤改气工作,改烧率达99.6%。规范渣土运输公司管理,新成立7家渣土运输公司,推进空坪隙地覆绿工作,各街道撒播草籽800余公斤,撒播面积约12万平方米。特别是2013年对126410台机动车进行了尾气检测,复检合格率达94.5%,通过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县城完全质量持续好转,优良率常年保持在87%以上。

3、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积极推广节水、保水技术,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目前,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工业用水排放达标率100%,全县先后有28家企业(单位)被评为县级节水型企业(单位),长沙县于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节水型城市”,获批为全国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高校节水灌溉示范县),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星沙污水处理净化中心为主体,城北、城南污水处理厂为两翼,乡镇和重点社区污水处理厂为网络的全县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1万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以县为单位、中心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二)着力推广清洁能源。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推广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2008-2013年,长沙县被纳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县,投资5798.5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672万元),在全县新建沼气池14236个,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个,小型30个、联户109个,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8万个,全县沼气池入户率达到50%,10万户沼气池年产沼气5000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碳20多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30多万亩,年产优质有机肥90多万吨,每年为农民节支增收1亿元。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节能设施,开展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三年来,全县累计销售财政补贴节能灯26万余支,每年可省电2562.3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2500吨及大量废气、粉尘。2013年荣获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三)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长沙县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和核心增长极来打造,每年由县财政安排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全县经济增长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连续8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2013年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目前,全县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其中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远大空调、中联重科、泰格林纸5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磐吉奥公司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实验室。2013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占全县GDP总额的37.8%。

启示:

这些年来,长沙县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大力开展创新型县区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先进节能产品和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转变,全面提升了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质量和水平。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两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两型发展中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低碳循环发展,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发展新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机制创新,坚持重点突破,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之路。

(一)创新生态资金融资方式。扎实深入开展环保工作,资金需求量大,单纯依靠财政的投入,必将杯水车薪,难以为继。为了破解环保工作融资难的问题,长沙县将城乡一体化资金,环保、农业、工信、水务、林业等单位的项目资金以及生猪大县奖励资金、财政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实行项目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一调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资金支撑体系。近年来,长沙县积极探索“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解决过去延续的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财政预算与市场融资、村民出资与政府“以奖代投”的投入机制,解决环境建设项目资金问题。2008年,组建了环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将年度财政预算、上级支持资金注入公司,统一管理,专项使用,创新资本运营模式,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2011年引进北京桑德国际有限公司,打捆建设运营全县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乡镇中心集镇污水处理的技术难题及资金瓶颈。整合村民出资、政府补贴、公司融资、银行贷款、上级支持等资金,合理安排环保项目,有序推进生态建设。近三年,实行连片整治的村达66个,占全县村级组织的28.9%,县级投入连片整治资金达1.77亿元。三年来,每年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均占GDP比重的3.8%。为了快速推进全县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处置全覆盖工程,从2013年起计划三年融资3亿元,对151个村实行连片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

(二)创新垃圾处理运营模式。2008年,长沙县成立全国首个农村环保合作社,实践探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2010年在“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基础上,探索了“户分类减量、村主导消化、镇监管支持、县以奖代投”的新模式。目前,全县“镇有合作社、村有分拣点、组有保洁员、户有垃圾桶”。在全县农村推行“不可利用的植物作燃料、畜禽可以消化的作饲料、可堆沤降解的作肥料、废弃的工业品保洁员上门取”。平均每个乡镇生活垃圾的填埋减量近80%。县级财政按每200户配备一名村级保洁员,年预算人平基础工资2.4万元,由这支队伍履行“公共区间卫生员、生态环保监督员、资源垃圾回收员、一年四季宣传员”的职能,既实现了保洁常态化,又拓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途径,走出了一条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之路。

(三)创新生态补偿机制。2010年,长沙县首创县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运行体系,通过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划拨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接受社会捐助、争取上级支持等多种渠道,筹资设立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重点对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湿地保护、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农村环保合作社运行、重点污染企业退出等进行了补偿。规定全县除公益设施建设外的所有土地出让,每亩新增3万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开局之年计征收生态补偿基金5400万元,开展了生态移民工程,组织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地区的居民移民集中居住,建立生态恢复区,生态扶贫移民范围涉及北山、福临、开慧、白沙、金井、双江、高桥7个乡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013年白沙镇桃源村生态扶贫移民试点全面完成,将在县域内全面开展。实施了水源保护工程,探索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试行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生态补偿,县域内浏阳河、捞刀河两大干流,全长67公里的河床内滩涂甩亩4000亩,实行全面退耕,还林还草。2012年以来全县四家水厂原水水质维持在Ⅱ类或III类标准。为进一步深化生态补偿机制,从2014年开始将生态补偿基金提取标准由3万元/亩提高至6万元/亩,并将配套出台系列政策。

(四)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长沙县始终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主抓手,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坚持用尽量少的土地资源,创造尽量大的效益,然后用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农村,保护山水资源。以县域北部镇村为重点,依托自然村落,在保证老百姓自愿、自主、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引导村民集中居住,注重维护农村历史文脉、田园风光等文化遗产和自然禀赋,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最终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严把项目用地预审关,从土地审批前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新的禁止、限制供地目录,优先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禁止向违背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产出效率低的项目供地,禁止供应别墅类房地产、各类培训中心用地;积极探索了以“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多层厂房”为核心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鼓励发展以中部智谷为代表的工业地产;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开展了农用地分类保护和耕地有偿保护试点,完善耕地整理复耕制度,开展了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统筹综合整理,探索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项目进入园区的准入标准,单个项目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不低于20亿元,产出不低于40亿元,建筑面积不低于80万㎡;目前,园区每平方公里GDP达到36亿元,每平方公里税收达2亿元,全县300多家重点企业(总用地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产生90%以上的工业产值和税收收入,形成了“用1%的土地支撑经济发展,99%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局面。

(五)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近年来,长沙县着力实施“三个管住” (即通过管住村干部来管住农村社会稳定、管住绩效考核来管住农村科学发展、管住污染源来管住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新型农村,乡镇、村两级工作坚持经济建设与乡村治理并重,着力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农村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迈进。

2013年长沙县启动“乐和乡村”建设项目,此项目是长沙县引进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乐和”理念,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原则基础上,由北京地球村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和社工服务,在全县实施的乡村建设综合试验项目,其实质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综合改革探索。该项目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机制,构建以“乐和治理、乐和生计、乐和礼义、乐和人居、乐和养生”为目标的美丽乡村,从而实现“创新乡村公共服务,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发展乡村公共经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乡村建设目标。“乐和乡村”作为一个生态文明落地模式,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次大胆尝试。长沙县自2013年正式启动“乐和乡村”建设以来,在5个试点村播下一颗颗创新乡村建设的种子,2014年试点村规模扩大至25个村(社区),通过扎实有效的推进,必将长沙县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乡村和村级治理示范县。

启示:

这些年来,长沙县既坚持前瞻性的发展探索,又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和举措,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创造性的思维,为未来发展走向寻找新的发展法则。从“三个共同”、“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到“领跑中西部”、“进军全国十强”的发展目标;从“县域经济‘两型’”发展的战略思维,到“零碳县创建”、“两型生活方式构建”、等战略举措,从“在全省实现‘八个率先’” 到“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两型’建设指标体系”,无不高扬着绿色崛起的主旋律,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走改革探索、超前谋划之路,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品牌和优势,在关键领域率先突破,为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洼地效应”,真正打造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样板区。

五、实施示范创建,坚持全民参与,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一)广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近几年长沙县陆续开展了十大绿色系列创建、两型示范项目和示范单位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生态环境示范村庄建设工程、构建两型生活方式、“零碳县”等一系列生态创建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创建活动所带来的好处,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触动群众的灵魂,点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产生了生态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开展了以“共建和谐·润绿长沙”为主题的十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酒店、绿色商店、绿色农家乐等绿色单位;开展了“两型乡镇、两型村庄、两型社区、两型学校、两型企业、两型机关”等6项两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县级两型单位90个,成功申报省级两型示范项目和示范单位14个,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9个示范企业的两型经验在全省推广,连续四年获评了“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关联产业链,实现了企业间废弃物、副产品、能量相互交换,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2013年成功获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目前,全县已有19个乡镇(街道)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街道)命名,国家生态乡镇创建比例达到89.47%,建成市级生态村173个,省级生态村19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启动了“每乡一个示范村、每村一个示范组、每组十家示范户”的生态环境示范村庄建设工程,该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自主美化家园的热情,据初步统计,近年来群众自主美化家园筹资达6.68亿元(其中自主亮化村庄投资474.7万元,自主硬化道路5537万元,自主美化庭院投资达5.78亿,自主净化水域投资2977.05万元);积极探索根治雾霾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趋势,启动全国首个“零碳县”创建工作,通过在全县滩涂地、抛荒地等耕地之外的地方推广种植速生、丰产、捕碳效率高的陆生和水生草本植物,逐步建成封存标准碳产品的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和仓储基地,探索建立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最终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碳交易推广,最终实现“零碳区域”的目标。

(二)全面激活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种教化活动,长沙县坚持“县级主导、镇级主责、村级主管、居民主体”,通过全方位、多载体、持续不断的宣传,“美化生态环境、建设幸福家园”成为基层干部工作的主旋律,老百姓茶前饭后的热门话题。

在电视台、报社设立环保专栏,教育战线和妇联组织制定“三年生态环保行动计划”,实行生态环保知识“上课堂、进家庭”,开展“环保六个一”、“爱卫月”和“废旧物品制作环保作品竞赛”等主题活动,构建了一个以学生、妇女为基础的推进体系;大力开展“小手牵大手、生态环保行”活动,全县中小学生人手一本环保教材,城乡家庭每户一份环保资料,村、组、家庭卫生评比常态化。全县自编自演生态环保专题节目28个,巡回演出112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了广大人民群众自主美化家园意识,涌现了社会人士捐资100万元建设社区花园,上千家单位和个人捐献花木美化县城,小学生担任整洁行动监督员,老年人自愿担任义务环保员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事迹。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沙县已演绎成为一种创先争优的文化现象,广大人民群众“比环保、比优美、比整洁”已蔚然成风,为实现生态文明奠定了群众基础。

启示:

这些年来,长沙县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坚定执行绿色拉动、可持续拉动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示范创建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全面投身生态环保事业,更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投身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奔头、有甜头”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生态是民生,生态是资源,生态是品牌,生态是财富”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县上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之路。长沙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实现生态文明奠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凝聚人民群众共建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始终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