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常州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指引 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

   

 

常州市武进区发展和改革局

 

常州市武进区地处江苏省南部,总面积12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万,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区)前十强。在2013年结束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武进区被评为全国百强区第3名,同时获得“2013年度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第1名。近年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武进区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战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到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武进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区”等众多荣誉,2010年,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和中国首个“人居实验城市”,2011年,被环保部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一、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回首“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历程,武进区始终坚持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始终瞄准“在全市挑大梁、全省当先行、全国占前位”的定位,在全区上下掀起了一场“千军万马抓环境,众志成城创生态”的“绿色风暴”。

1、坚持环保优先理念,全力营造生态文化。我们始终把“绿色现代化”作为追求的目标,把“绿色政绩观”作为干部的考量,把“绿色执政力”作为提升的重点,强化重大事项科学论证和环境评估的“第一审批权”,在对各镇、开发区的百分制目标考核中,生态环境类分值达到25分。严格实行年度评优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形成了贯穿于决策、管理和执行全过程的“生态行政”制度体系,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实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的意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等40多个重要文件,不仅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更让“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算是现代公民”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区上下的广泛共识。

2、坚持低碳发展导向,全力做强绿色产业。我们紧紧围绕“低碳武进”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四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园区”为载体,以“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努力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打造“绿色经济”。我们重点打造现代新型工业,围绕“压缩、调整、集中、做强”的方针,积极鼓励高科技、无污染产业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五大产业”为代表的低碳工业蓬勃发展,去年五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了61.8%,先进装备制造业、冶金业和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区三个千亿级产业。我们大力实施《武进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培育了现代畜牧等循环经济典型,建成了总面积为2500亩的淹城森林公园等一批服务业循环经济示范点,投入15亿元建设了中国•常州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产值超百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我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城区“退二进三”为发展方向,强化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现代金融、中介服务等无污染、零排放的绿色服务业产业迅速兴起,一批重点服务业市场业绩喜人,文化旅游产业爆发式增长,“十一五”以来,全区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0%。我们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比重,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特色农业,目前,“三品”种植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的91.4%,

3、坚持整治建设并重,全力呈现最美环境。我们把系统性的生态设施建设和专题性的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作为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的两个重要抓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以来,我们累计投入生态整治和建设资金达200亿元。我们强势推进“污水处理、废物处置、废气控制、节能减排、城乡绿化、生态修复”等六大工程建设,1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430个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点先后建成投运,固体废弃物处置平台初步搭建,废气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场地土壤调查修复积极开展。2007年以来,累计劝阻、退批科技含量低、排污强度大的新建项目290余个,投资总额近30亿元。累计关闭化工企业580家、印染企业10家、电镀企业5家、涉铅企业19家,促进化工企业转型155家。我们大力实施城乡环境整治,中心城区“五河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化三有”、“三清一绿”等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一、二、三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圆满完成,整治面积达217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2.6万人,受益率达到70%,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先进单位。我们重点开展水环境整治,三条主要进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污染物指标基本达到四类水标准,其中漕桥河水质提前三年达到进入太湖河流的水质目标,累计清理太湖淤泥8.46平方公里、196万方,累计清理河道645条、1206公里,清理村庄河塘1.1万处;西太湖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完成,西太湖水质被李源潮副主席评价为“取得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通过多年的努力,一幅“花都水城,诗画江南”的秀美景致已跃然呈现。201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武进时,欣然给予了“扬州是小桥流水,武进是生态大气”的高度评价。

4、坚持典型示范引领,全力彰显品牌特色。我们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典型的引领,更加注重特色的彰显,更加注重品牌的打造。我们大力开展国家级生态镇和各级各类生态村、绿色社区等绿色细胞创建工作,以创建积累经验、激发斗志、促进工作。我区14个镇在全部创成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基础上,全部提升为国家级生态镇,91.5%的行政村创成了各级生态村,其中10个为国家级生态村,创成各级绿色学校140所、各级绿色社区56个、环境友好企业171家,低碳生产生活理念在示范创建中深入人心。我们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经发区)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景观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提升产业水平,已基本达到了国家级生态工业园标准并通过升级考核验收。2012年武进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我们瞄准“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低碳发展先导区和试验区”的目标,规划形成了以绿色建材制造业、绿色建筑环境设备和建筑装备机械制造业、绿色建筑制造业三大制造业板块和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总部经济、公共服务四大服务业板块的产业布局,各项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我们制订的低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已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省级评审,示范区在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施政方式等方面迈出了有力的探索步伐。

5、坚持全民广泛参与,全力凝聚创建合力。我们注重通过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来聚人心、增合力、快推进,不断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把全社会的热情和激情,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生态建设上来。区委、区政府靠前指挥,现场督战,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挂帅,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推进机制。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教育积极开展,区委党校专门为中青年干部开设了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必修课程,区新闻媒体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开辟了“生态文明环保行”、“环保在行动”等一系列宣传栏目,积极向社会大众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展示生态建设成果,进镇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环保四进”活动、环保双十佳评选、优秀环保作品评选、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系列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氛围日益浓厚、合力日益增强。

二、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显山露水”新横山

横山古称芳茂山,四季葱郁,古刹银杏,历经千年沧桑;山清水秀,白鹭齐飞,独具江南胜景。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因“采石之乡”、“化工之乡”闻名。然而,一个硬币总有两面。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地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山体破坏、水体污染、化工异味严重。不少人叹息:横山,失去了往日的“天生丽质”。难道经济增长,注定无法穿越眼前这厚厚的“生态墙”?横山人痛定思痛,把“山水新镇、魅力横山”的口号唱遍了横山的乡间小道,“生态发展”重新引入了当地的经济学中。

1、日渐苍郁的青山,释放生态能量

不容回避,凭借独特的山体资源,横山桥曾一度以“开山采石”为当地的特色经济。至今,老一辈人记得流传在民间“炮声一响,黄金万两”的口号。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凡是有山体资源的村,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开山宕口,一时形成了“村村采石”的局面。粗放的开山采石活动,尽管在一定时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对山体自然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镇政府开始取缔采石场,关停了大大小小20余家采石场。2007年开始,又投入2000多万元,对废弃宕口进行全面复绿;截至2010年,完成山体复绿面积1000亩。裸露的山体逐渐变成了一个乔木、灌木及地被混交的自然种群,美化环境的同时,显示了其生态效益,2013年“江南普罗旺斯”项目考察组落户东城湾村,不久这里将建成一个以农产品种植、加工、科研、流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

“生态建设投入大,看似吃了亏,但长远看,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横山桥镇党委书记储小平认为,花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民生,这与群众路线一脉相承。2014年,全镇新增绿化总量不少于600亩,各村至少新增绿化面积15亩以上,进村主要道路都要进行绿化种植。不久的将来,绿色,将是横山桥地貌的主基调。

2、碧波荡漾的河道,再现水乡记忆

在横山桥镇,曾经遭居民投诉、媒体曝光、检查整顿不断的芙蓉河已经完全变了样,原本呈青绿色的河水恢复了洁净,河道两侧滨水区域种上了常绿水生鸢尾,新建的木桩生态驳岸、花岗岩栏杆整洁有序。

芙蓉河,一度以水上餐馆出名,船上人家的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了芙蓉河与周边沟浜的污染。2013年年初,横山桥镇开始对芙蓉河进行全方位的河道清淤工作,为彻底解决排污问题,还启动了常芙路污水截流工程和污水主管网建设,全面清查污水直排入河的排放口,将芙蓉河周边的污水管网与镇区污水管网接驳,全部整治超1200万元。芙蓉河变清了,它的支流跃进河、大沟河的整治也刻不容缓,这两条河的污染主要来自芙蓉工业集中区,工业区现有企业40余家,涉及机械加工、化工、电子产品等领域,原本只有几家重点监控的企业接通了污水管网。“今年,我们要求园区企业污水管网全部接通,今后全部接驳到镇区污水处理厂。”该镇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吴文飞说。镇区主要河道之一的横采河,从2011年7月开始,镇政府就投资2500万元,进行河道清淤、两侧石驳、景观装饰、绿化种植……700米的臭水沟变成了宜人的景观河,成为居民散步的好去处。2014年,该镇实施“清水工程”的革新河、潞横河、城湾环山河等8条主要河道中,已有6条开工治理。此外,各村还将对村域范围内的黑臭河道全部疏浚整治,使百姓重拾水乡记忆。

横山桥原来的污水处理厂因为设备陈旧,无法正常工作,从2013年开始,镇政府就对其进行恢复性改造,暂时满足镇域范围内现有的污水处理要求。随着芙蓉片区污水管网接通工作的进行,以及新安片区污水管网工作列入计划,今后这些区域的污水都将流向污水处理厂,届时,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将无法满足。因此,目前横山桥镇正在规划新建一家总投资1500万元、日污水处理量10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以满足今后的污水处理要求。

3、进退有序的产业,彰显睿智从容

    经济学上有一条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此前的横山桥,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形势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横山桥镇镇长费晔说。

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道路,远非想象的那样平坦,这一次,横山桥有备而来,冶金、化工、电动车的“老三篇”,正向新材料、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等产业转型。原来的金邦铝业变身如今的道铖精密机械,致力于轨道交通、采油装备、汽车精密零部件、农业机械传动半轴的加工制造,“像庞巴迪、丹麦LGM、西班牙伊诺帕等世界一流的零部件制造商,都是我们的客户,公司80%的订单来自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配套。”公司总经理周维贤说。打造产业升级版,是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做减法,位于集镇范围内的武进精细化工厂有限公司正进行最后的搬迁扫尾,这家拥有35年历史、国内最早一批从事水处理事业、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正成为该镇的历史,位于南通的新工厂已经投产,在公司总经理刘帆看来,这次的“退出”,是一次双赢的选择,“这次搬迁,一方面配合了地方规划调整和环境保护需要,对企业自身来说,还利用这次机会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行业资源的整合。”

放弃一批经济效益颇好的老牌化工企业,横山人有不舍但更决绝,“调优结构、减轻污染、修复生态、整治环境”才是发展的主题,未来化工企业将全面退出集镇范围。

(二)“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阔步前行

2014年7月6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与区政府三方共建的“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正式签约,力争到2020年,在环西太湖区域实现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高度融合,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武进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地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是创建的一大特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认为,该项工作不仅有利于武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1、西太湖区域保护和发展现状

西太湖又名滆湖,面积150平方公里,是苏南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2008年,武进区提出“挺进西太湖、建设滨湖城”,专门成立西太湖整治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全面推进西太湖的整治、保护、开发工作。区域内逐步形成了西太湖生态红线保护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低碳示范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以及水稻高产示范区等“六大板块”。

(1)西太湖生态红线保护区主要由滆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滆湖重要湿地、滆湖重要渔业水域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占武进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总面积的78.9%,其中一级管控区面积为7.15平方公里。

(2)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成立于2011年,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全国首家也是住建部唯一授牌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江苏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比照省级开发区管理、享有省辖市项目管理权限等九大支持绿建区发展的政策。近年来,绿建区抢抓机遇,加大科研机构、绿色建筑企业的引进力度,加快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切实做好产业集聚和示范引领两篇文章。成功承办了全国建筑节能大会和中外绿色人居论坛,投资80亿元建设了绿色建筑全景展示体验馆、绿色低碳智慧社区。中国建筑科学院华东基地、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家科研机构签约入驻,万科、美国诺森建筑、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2013年新开工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超过50万平方米。

(3)武进低碳示范区位于武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面积约27.8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集低碳产业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应用与展示、教育培训、低碳社区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低碳生态型示范区。低碳示范区内建设了低碳示范公园,紧临西太湖东岸,占地51公顷,以湿地修复、生态监测、运动休闲和低碳展示为主题,是低碳示范区内重要的碳汇区。公园内设立了作为太湖流域重点实验室的生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因素开展一系列监测、观测工作,为西太湖乃至整个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示范区还实施了退田还湖工程,新增湖面约56公顷。

(4)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打造了一核(科技创新核)、一带(滨湖商务休闲带)、一环(沿孟津河景观环)、两轴(横向的功能联系轴、纵向的主导发展轴)、五区(综合服务片区、人文生活片区、高新产业片区、商贸物流片区、生态保育片区)的总体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并在探索发展以石墨烯为突破、以碳纤维等先进碳材料为先导、以其他相关新材料为补充的特色产业集群。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产业园还获得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江苏省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江苏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江苏省生态工业园”等一批品牌称号。

(5)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中国花木之乡”嘉泽镇为核心,打造了106平方公里的花木板块,旨在引导花木产业和旅游观光双链互动发展,努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花木生产、科教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国复合型花木基地。目前花木种植面积近15万亩,拥有100多万棵珍稀树木,50多家专业园林公司,5000多名花木经纪人。夏溪花木市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己成为华东地区13个省市的花木集散交易中心和最大的花木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园区建设以“6+2”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江南花都产业园、玫瑰园、花木市场、艺林园、紫薇园、红月亮的改造提升,以及花海大道和省市重点项目姬山古镇2个项目建设,全力为传统的花乡田园带来现代气息。

(6)水稻高产示范区位于西太湖东岸前黄镇,面积约30平方公里。示范区内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省级科技进步奖14次。依托水稻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高产示范区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水稻良种覆盖率98%以上,农业作业机械化率达100%,水稻亩产650公斤以上,名列全区首位,实现了常州市水稻丰产方竞赛活动十连冠。

2、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发展方向

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将融合六大板块,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实举措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更高要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发展统筹兼顾的做法、经验,充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

(1)打造生态体制创新基地。通过积极探索试验区“六大板块”之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完善符合科学发展和武进实际的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推进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的研究与探索,真正把试验区着力打造成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实践的“试验田”。

(2)打造生态产业集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把绿建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与全球低碳技术领先的公司、机构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碳产业化基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医疗设备、高端电子、电子商务、智慧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水稻高产示范区为特色,打响特色农业产业品牌。

(3)打造生态城镇示范基地。通过水系沟通、绿廊相连、景观塑造,建构区域生态网络,进一完善公共交通、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的配套服务。立足花木、园艺产业,加快发展花木种植、生态旅游和养生产业发展,有效推进城乡绿色健康发展。提升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效提升武进城乡整体人居环境水平。

(4)打造生态文化彰显基地。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科学制定生态规划,编制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录,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创新生态文化建设社会参与机制,组织开展生态文化村(社区)、生态文化企业和生态文化基地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的保护、挖掘,切实提升西太湖试验区的生态文化内涵。

三、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必然

1、上级有要求。从国家来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两高”司法解释、“大气十条”、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等改革举措不断出台,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修订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后盾。从江苏省来看,省委首次以全委会的形式专题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三项要求细化为十项举措,充分展现出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从常州市来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市创建进入关键阶段,“生态绿城”建设全面启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布置了硬任务。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无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2、群众有期盼。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广大百姓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但与此同时,雾霾频发、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也开始频繁显现,群众的反应十分强烈。就武进区而言,工业污染、区域性水环境污染、镇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还不够高。面对广大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需求和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发展的美好期待,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战役,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各种环境问题,加快打造生态武进,努力创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确保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宜居宜业的生存净土。

3、发展有需要。李克强总理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当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也能催生很多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国家在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的同时,在推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效益带来了难得契机。武进作为传统工业大区,经济结构偏重,资源环境压力突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进一步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更好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资源要素瓶颈,进一步持续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打响武进“生态大气”的城市品牌,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大有可为

1、顺应时代潮流。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又一个文明阶段。当今世界正处在文明转变的关键节点上,各国已掀起“绿色革命”的浪潮,生态文明时代已然到来。我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紧盯改革发展方向,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化改革进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与转型的新机遇,在绿色能源引领经济改革、绿色科技引领后工业化创新方向、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进等领域探索道路、创出经验,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引领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努力走在“绿色革命”大潮的最前沿。

2、上级重视支持。2014年2月,省政府调研室调研组专门调研了我区打造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做法,认为这一建设“很有创意,值得关注”,并建议“在省级层面对武进的做法进行总结、完善和提升”,李学勇省长对调研报告充分肯定,并专门批示要求省政府、环保厅等单位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新华社智库还专门围绕打造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撰写了详细的分析报告。2013年《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正式印发,武进的滆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横山生态公益林、淹城森林公园、宋剑湖湿地公园、新孟河清水通道维护区等都纳入了红线保护区域,副省长许津荣高度重视武进生态红线区域包括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多次来武进检查指导。

3、拥有扎实基础。近年来,武进区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累计投入200亿元,强势推进污水处理、废物处置、废气控制、节能减排、城乡绿化、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区”等众多荣誉,并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还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和中国首个“人居实验城市”。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环境质量取得了巨大转变,江泽民同志视察武进时,欣然给予了“武进生态大气”的高度评价。2014年,我区提出了“加力城乡一体,加速生态文明”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全力推进,全面打响了产业培育、城乡一体、生态文明和改革创新“四大战役”。

四、武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武进决战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加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将牢牢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展示“低碳武进”的发展特色,全面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五大系统”建设,努力使武进成为苏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一是打造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的示范区。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