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页 > 迁安市:
注:本页内容为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版权所有,任何网站或印刷品不得复制或镜像,盗用必究!
 
 

平果县:立足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中共平果县委员会  平果县人民政府

 

平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是百色市的东大门,距首府南宁市86公里,距百色市113公里。现辖9镇3乡18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1万人,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主要聚居着壮、汉、瑶等3个民族,其中壮族占90.36%。平果县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重镇,为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要冲,桂西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同时又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平果县处于桂东南开放与桂西开发的结合部,是右江河谷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十分便利,南昆铁路、南百高速公路、南百二级公路、右江航道等穿境而过,云桂高铁、马平高速、平果至巴马二级公路加快推进建设。右江河上溯百色,下达南宁、梧州、广州出海,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纵横四通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突出,距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和百色机场均为一小时车程,是南宁、百色一小时经济圈的集合点,成为承接并发挥南宁中心城市向桂西山区经济辐射与吸引的“二传手”。

1986年9月13日,邓小平同志作出“广西平果铝要搞”的重要指示,拉开了平果县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平果铝一期工程于1991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1995年9月全面建成投产。此后,又先后完成一、二、三期氧化铝工程和电解铝一期工程建设,至2010年,平果铝产能达到年开采铝土矿408万吨和生产氧化铝200万吨、电解铝15万吨,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2010年11月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电解铝二期工程”、“氧化铝挖潜增产48万吨项目”和“赤泥回收铁项目”三个结构调整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平果铝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大关,形成年生产氧化铝250万吨、电解铝55万吨、铁精矿22万吨的超大规模,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循环生态型铝工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在“广西平果铝要搞”的激励下,平果县紧紧围绕 “两个园区” 建设和打造“七大品牌”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日趋加快,农业、旅游、文化、体育、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2000年开始连续十二届入围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财政收入连续连续11年居广西各县份首位,2012年成为全区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的县;连续三次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两届入选“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获得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平果县确立了“生态立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发展思路,并结合实际制定“十二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自然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城乡统筹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县域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总体目标规划,平果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环境倒逼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11年被命名为“广西园林城市”,荣获第八届广西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竞赛县城类特等奖。

一、严密部署,科学规划,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精神,平果县将“文明生态县”创建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加快生态县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意识逐步提高,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根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结合平果县实际,把生态文明建设十六方面的目标任务,纳入“十二五”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县规划等规划中。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其他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和办公室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抓住重点,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任务落实到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中,制定科学完善的牵头分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开展宣传教育获得,层层发动。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平果县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社会活动宣传、生态文化宣传等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有深度、高质量的宣传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深入乡镇,宣传村庄整治、乡村 “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层层发动、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全县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觉悟和意识,使群众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同时,全县中、小学校还在“绿色教育”的育人上下功夫,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知识渗透教育,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校园网络、环保教育专栏、学科园地、黑板专刊及环保教育宣传牌等宣传方式,为环境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平果县第二中学、平果县第二小学2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学校”。

(三)切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1.编制《平果生态县建设规划》(2010-2020年)。根据《关于印发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平果县成立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密切配合编写单位对平果县的经济状况、生态环境、主要资源等影响建设生态平果的各项因素进行统一调查,并对平果县人文、产业、经济、资源等环境进行初步分析,委托广西大学生态经济与游憩管理研究中心编制了《平果生态县建设规划》(2010-2020年)文本,于2011年9月7日通过专家论证并颁布实施。

2.开展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与保护区划分工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同有关部委开展《全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通知》精神,平果县由环保、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组成调查评估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县城和乡镇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完成了县城及乡镇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委托广西大学生态经济与游憩管理研究中心编制了《平果县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和《平果县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这些《报告》对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和管理目标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要求,为平果县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3.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饮用水源安全综合整治及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农村饮水不卫生及用水不方便问题和村庄内养殖业污染问题,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如实施完成的果化镇槐前村槐前屯、独山屯、太平三屯共用水源地,槐前村那赖屯环境保护建设等项目,解决了当地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安镇新安村风貌改造美化工程的建设,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成功打造新安镇新安村“志远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等。

4.统筹城乡,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开展以“拓城、通路、改旧、增绿、添景”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配套。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启动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布局优化建设。二是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竣工或稳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即平果中环水业有限公司一、二期分别为日处理2万吨污水工程已全部通过竣工环保验收。生活垃圾焚烧场已投入运行。一批市政道路改造陆续完工。三是稳步推进创建广西园林城市工作。截止2013年城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666.50公顷,绿化覆盖总面积779.7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06.1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27%,绿地率为31.0%,人均公共绿地达8.11平方米。四是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客车和中高级客车,推广农村客运经济适用车型,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型。

5.抓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是实施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推广。全县主要在蔬菜、水果等种植基地实施病虫害无害化处理,采用安装杀虫灯、性诱捕虫器等措施,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少施化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造成的二次污染,有效的保护了平果县农业生态环境。二是推广应用农作物“三避”技术。采用果实套袋、农膜覆盖等“三避”技术,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有机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以及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改善农作物生产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农产品品质得到改善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有限肥料资源的增产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全面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四是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在马头镇等11个乡镇组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共涉及65个村43195个农户,项目区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基本杜绝,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改良,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平均每亩增产稻谷20公斤。

6.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工程的实施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矿山恢复,右江流域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共完成治理岩溶面积292.59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13.75平方公里;实施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基本口粮田建设50494亩, 其中山塘整修20处,实施砌墙保土1200亩;补植补造林面积10005 亩;农民劳动技能培训5794人次;修建畜舍20480平方米。

7.创建右江森林河谷特色生态长廊。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部署,用6年时间(2010年至2015年)把右江河谷打造成为具有百色特色的生态长廊。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平果县创建右江森林河谷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右江森林河谷的创建工作。目前累计完成绿化面积96784.4亩,其中完成山上造林4200亩,完成城镇绿化662.9亩,完成村屯绿化701.8亩,完成通道绿化28公里,折合面积968.2亩,完成河岸绿化4.6公里,折合面积402亩。完成封山育林90058.5亩。累计投入资金4088.42万元。

二、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系

(一)突出区域特色,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平果县按照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将全县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重点保护区,努力推进“两园七品牌”建设(“两园”:平果工业园、平果大学园;“七品牌”:工业品牌、城市品牌、特色农业品牌、旅游品牌、体育品牌、民族文化品牌、教育品牌),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县形成以铝产业为主导,门业、糖业、生物科技、新能源、新建材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平果工业园区优化发展了门业、新能源、新材料等节能环保型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生态园区,推进了工业发展园区化、集约化。同时,加快推进1.5万亩第二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可承载1000亿元的新兴生态型综合工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平果大学园区2006年开始创建,规划面积1万亩,目前已经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等5所学校,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果校区、广西培贤国际学院已建成招生,在校大学生1.2万人,正在引进的有广西医科大学平果校区、老年健康大学等2所。挖掘和整合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大红军岩·通天河、三层岗·邓小平足迹“红色之旅”;布镜湖、芦仙湖“绿色之旅”;鸳鸯滩漂流“激情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创建“马(头)—四(塘)—坡(造)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长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突出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充分利用土地、矿产和水资源,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比如,中铝广西分公司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采用“边采矿边复垦”的方式,加强矿山复垦“还地于民”,通过“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矿区采空地实现了复垦造地和生态重建。自1991年矿山开工建设至2014年7月,平果铝土矿矿山累计完成土地复垦503.7447公顷,累计实施还地120.1409公顷(其中耕地87.8827公顷)。巩固达洪江、赖江河等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绿满平果”造林绿化;认真实施石漠综合治理工程,切实改善石山区生态环境,全县完成封山育林12万亩,目前平果县石漠化面积98.15万亩,比2005年石漠化监测调查125.05万亩减少了26.9万亩,石漠化面积下降28.3%,石山区6.8万亩耕地得到了保护改良,每年减少3万多亩林木砍伐,全县森林覆盖率由90年代初的22.8%提高到现在的53.5%。

(三)突出人文素质培育,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大力实施生态文化教育,加强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减量排放和厉行节约的行为规范;倡导绿色文化,深入开展青年环保志愿者行动和绿色家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观念,初步形成了个人自觉、家庭参与、社会共谋良好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四)突出人居环境改善,构建生态社会体系。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提高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效率;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项目,建成200吨/日处理生活垃圾的焚烧厂、8个城区垃圾转运站、8个乡镇垃圾转运站和各村屯收集站(点),进一步完善县城区和乡镇、村屯垃圾处理设施转运系统。大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立安全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打造显山露水“精品宜居城市”,建立城乡人居环境优美、城镇分布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城镇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全面深入开展“美丽平果·清洁乡村”活动,组织全县人民齐动手,人人参与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活动,共同创建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

(五)突出生态文明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生态建设支撑体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中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形成决策科学、责任到位、措施有效、监管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绩效考评内容,加强日常监测和督查,积极构筑长期有效的生态建设支撑体系。

三、以现代服务业助推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随着县域经济飞速发展,平果县加快培育壮大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20亿元、21.34亿元,23.12亿元,增长4.1%、3.9%和10.3%。同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刺激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经济再掀热潮。坚持“借红推绿”,全力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为助推经济发展强大新引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紧紧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服务,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旅游风景区,目前全县共有星级酒店7家,红军岩·通天河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三层岗·邓小平足迹之旅、鸳鸯滩漂流、芦仙湖等景区加快改造升级;坡造荷花观光园、四塘葡萄基地、果化火龙果长廊、新安“壮乡系列农家乐”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红红火火,长寿之旅水果游、红色体验游、生态养生游、运动体育游、壮族民俗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深受游客青睐,旅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度提高。打造节庆旅游,成功举办三届端午旅游节,并荣获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最佳环境友好奖”。观音山风景区、布镜湖风景区、壮傣文化风情园、北师大儿童科技园等旅游项目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