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禹城:高端引领,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 信息来源:中小城市指数网 | 更新时间:2017-03-23 | 阅读量:3910次
- 驱车进入坐落在禹城的德州高新区,总建筑面积 10万平方米的禹创中心格外耀眼——这里高楼林立、环境优美,一派花园都市气息。
把创新创业大厦打造成城市最靓的风景,显示出“双创”之于禹城的分量,也揭示了禹城挺进全国百强县的内在原因。
数据最能凸显:“国字号”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7个,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42.98%,比全省高了10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上市公司有3家,还拿下国家高新区的金字招牌。
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用两个“+”,阐释了该市靶向打造“双创”生态的施工图,即“平台建设+人才招引+机制改革”。
搭建平台,涵养“双创”沃土
近期,科技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入选名单,禹城智汇生物众创空间上榜,成为该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
“智汇生物”聚焦禹城优势产业——功能糖,检测、筛选、小试及中试等都被集纳进一个“公共厨房”,创客只需带着技术入驻,就能共享各种公共技术服务,省去大笔重复投入。目前,已吸纳15家创新企业入驻。同时,禹城市还与山东大学共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任督二脉”:山大结出科研成果,禹城分园可就地转化。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感慨说:“山大与德州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将在禹城率先实现。 ”
在德州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上,禹城还一举引入3个“国字号”创新平台——中科(德州)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孵化基地暨生物制造禹城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禹城分院,实现“科研—中试—产业化—落地”有机衔接、全线贯通。
此外,德州高新区新建了集创新创业大厦、理想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于一体的禹创中心,与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等12家高校院所深入合作,基因组工程等9个研发型实验室投入使用,张友明等16支创业型高端人才团队进驻,23个项目入孵。
招引人才,驱动“第一引擎”
禹城市把“招才引智”纳入目标考核,邀请科技专家当老师、当顾问,甚至请上该市全委会主席台,共商创新政策。人才服务推出“定制版”,在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专员,提供点对点、个性化服务;星级标准建设人才公寓,餐厅、咖啡厅、健身房、图书馆等一应俱全。
目前,该市共引进重点人才91人,其中院士8人,“千人计划”专家10人,长江学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7人,德州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13人。
改革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禹城市每年雷打不动召开专题人才工作大会,并大胆实践,聘请山东大学5名教授担任乡镇科技副镇长。
发布融合创新“1+5”——1个顶层设计,建设人才特区;配套5个文件,推进科金产融合,加大招才引智、招研引学力度等。推出了“5331”人才计划——从2015年开始,5年时间,引进培育30名创业类重点人才、30名创新类重点人才、100名博士。
此外,还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奖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已发放奖励达2800余万元,受奖者既有高科技人才、双创成果,也有优秀“蓝领”。
多次召开经济主管部门、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融资推进会议,银企对接、政银企合作,大大拓宽了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
眼下的禹城,已经形成了政府扶持、市场运作、金融资本跟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格局。
禹城市市长荣红智说:“平台、人才和机制,三者环环相扣、互融共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将为禹城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本报记者 任立松 本报通讯员 李丽峰 崔珠峰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