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27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406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极具挑战、极其难忘。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出预期的叠加风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扎实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全面开展“三标”活动,事不畏难、行不避险,尽最大努力化解风险、解决矛盾、应对挑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达到819.8亿元,增长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96亿元,税收34.19亿元,总量稳居全省县(市)首位;固定资产投资506亿元,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079元和28518元,增长2.9%、6.1%。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分别升至第37位、27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年位居全省县(市)首位。
一年来,我们聚焦转型提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稳步转型。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规上工业企业25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企业165家、郑州科技型企业41家。实施“三大改造”项目81个,创成省级智能车间1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企业1家。工业投资增长41.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9.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44%,占工业投资的34.9%。建设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微企业园6个,集聚入园企业534家。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6%、16.8%。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创成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个,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1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790.6亿元、666.2亿元,继续保持全省县(市)首位。现代农业基础更牢。粮食总产达23.3万吨,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3家,观音寺镇创成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一年来,我们强化互促共融,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乡功能日益完善。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内新增建设用地21.6平方公里;31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形成初步成果。新建改造鼎坛南路等城乡道路20条,打通子产路、郑韩路东延、嫘祖路3条断头路,建设过街天桥2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37个,整治窨井盖8640座,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快速推进,新增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24公里、燃气管网53公里,建成投运6项电网工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60%。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改造3个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2部,为5万户居民家庭加装燃气安全装置;新建安置房93万平方米,网签安置房195.3万平方米,1.4万名群众入住新居。建成中华路公园等公园游园11个,完成郑新路等5条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新增城市绿地49.8万平方米,创成郑州市级园林单位(小区)8个。深入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创建“美丽庭院”4363户,138个规划保留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裴李岗、泰山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加紧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100%。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探索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成立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建成13大类可推广应用场景。深入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严格落实“路长制”“街长制”,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垃圾清运率、无害化焚烧处理率均达100%,创成国家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镇5个,荣获2022年度郑州市环卫优胜杯。文明城市创建年度测评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发展动能快速集聚。以“三个一批”活动为抓手,全力推动项目招引建设,新签约人工心脏医研中心等高质量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347.4亿元;雪麦龙食品等95个项目开工建设,宅乐送等33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四上”企业155家,市场主体总量达13万家、居全省县(市)首位。新增技能人才6.9万人、高技能人才3.4万人,引进硕博士877名。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创郑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8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4.6亿元、增长45.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覆盖率7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84%,全省唯一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新增注册商标3402件、发明专利314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204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马上办”事项1389项,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实现乡镇和社区全覆盖,“不见面开标+AI智慧辅助评标”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客观指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县(市)首位,评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县(市)。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在全省县(市)率先出台稳经济助企纾困30条硬举措,减免缓各项税费15亿元,为市场主体提供贷款近60亿元。落实“双线嵌合”机制,纳入“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250家,实现应急状态下重点企业不停产、重大项目不停工。重点改革成效显著。创新开展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新潢合作”成为国内全流程、全环节跨行政区域异地交易首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经验荣登省委改革办典型案例红榜并全省推广。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整合面积30.25平方公里,“三化三制”改革基本完成,发展规划确定初步方案。粮食储备管理运营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农村宅基地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突出标本兼治,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污染治理有效有力。常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PM10、PM2.5等主要指标均完成省、郑州市下达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8天。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完成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改“回头看”,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零增长,建设用地及农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生态环境向优向好。坚持植绿护绿并重,全面压实“林长”责任,全年新造林1400亩、森林抚育5500亩,创成森林特色小镇1个、森林乡村15个。老观寨水库区域生态修复项目完工蓄水,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基本建成,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水系连通工程、龙湖西部污水处理厂建设稳步推进,黑臭水体实现全域动态清零。绿色发展提速提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7个,新增并网容量1.5万千瓦;建成充电站10个、直流充电桩300个,更换新能源公交车292台,全市公交线路实现新能源车辆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坚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95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3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16万元。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750元、1125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完成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以第一名成绩荣获全省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优秀县(市)称号。新建健身路径35条、智能健身驿站4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1所,新增学位5210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150所,覆盖率96.1%;高考综合评价连续31年保持郑州县(市)领先位次。评为郑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市、郑州市“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推广应用示范区。健康新郑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市级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完成87个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升级改造,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建成1家托育指导中心、12家普惠托育中心。高度关注老龄事业,建成3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成1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创成国家级老年友好型社区1个。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再获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实现“八连冠”,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奠定坚实基础。建强普法阵地,创成郑州市级民主法治乡镇4个。夯实统计基层基础,乡级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评为全省红十字系统“99公益日”互联网筹资先进县。
一年来,我们着眼治防一体,安全稳定持续向好。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高效精准处置多轮突发疫情,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顺利完成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安全基础更加牢固。新建应急避难场所8个、防汛紧急避险点399个,建成投勤乡镇专职消防救援站6个,3个城市消防站建设加紧推进,完成33个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改造提升,113个灾后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全部开工、竣工109个。投用市级应急指挥平台,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库和72支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深化“三零”平安创建,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活动,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任务,荣获全省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生产责任压得更紧更实,消防、煤矿、燃气、房屋建筑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全力推进问题楼盘化解攻坚,保交楼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全民反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年来,我们笃行勤政务实,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24件、政协委员提案235件。办理12345热线、市长信箱、网民留言反映问题3万余件,整体办结率98%,连续五年被人民日报社评为全国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202条。落实落细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一岗双责”,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一般性支出压减3.2亿元,“三公”经费缩减15%。全面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147个,增收节支1.4亿元。
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税务、医保、人防、粮食、供销、气象、融媒体、黄帝文化研究、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邮政、烟草等部门和各高等院校,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经受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奋斗的历程令人难忘。这一年,面对多轮疫情反复冲击,我们沉着应对、尽锐出战,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生命安全防线;面对超出预期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迎难而上、顶压前行,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克服困难、高效统筹,干成了一批打基础、暖民心的要事实事,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稳中求进的出彩答卷。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长期处于高强度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疾控、公安、村(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向倾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驻新郑各单位、新郑驻军和全体消防指战员,向为稳住全市经济基本盘积极贡献力量的企业家朋友们,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还不够强,新引育重大产业项目偏少,消费恢复较慢、投资后劲乏力,稳增长支撑力不足;二是安全生产、经济金融、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仍有不少风险隐患,统筹发展和安全压力依然较大;三是经营城市理念树得不牢,城市管理不够精细高效,教育、托育、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四是一些干部改革创新、狠抓落实能力不强,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竭尽全力认真解决。
二、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三年疫情云消雾散,造成经济巨大创伤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启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稳经济放在首位,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来。只有铆足劲头招引大企业、全力以赴培育新动能,才能把房地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优化到合理区间,逐步摆脱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只有迈开步子大招商,放开手脚上项目,才能开启后疫情时代奋力拼经济、抢先谋发展的“新赛道”。作为三年疫情后全面恢复经济的拼抢之年,做好全年的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郑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建设为统揽,锚定“过百超千”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全面开展“三标”活动,大力实施“九项工程”,纲举目张抓工作,争分夺秒拼经济,突出抓好大招商、大项目、大民生、大稳定、大督查“五大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走前头”,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9%,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全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目标既定,使命必达,唯有实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抓住新机遇、直面新挑战,知重负重、知责担责,拉高标杆、埋头苦干,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多端发力,全力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经济稳则大局稳。我们将把拼经济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从扩投资、促消费和稳市场主体三端发力,推动全市经济稳定好转,全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发展的质效提上来。
多措并举扩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以“三个一批”活动为抓手,全速推进已申报的19个省重点项目、43个郑州市重点项目和256个市本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深入推行“拿地即开工”“双承诺制”,强化土地、环境容量、金融等支持保障,高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推动124个拟开工项目能开早开、89个在建项目快推快建,全力配合薛店铁路物流基地、郑州枢纽郑州南站及陇海线外绕工程大机检修基地和焊轨基地开工建设,争取长润开阔生物科技、宏美彩印二期等项目竣工达效;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建立台账清单,落实包保机制,用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限倒逼进度。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紧盯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尽可能吸引和撬动民间投资,不断充实项目谋划储备库,提高项目成熟度和转化率,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在建一批、达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综合施策促消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打好线上线下“组合拳”,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升级。抓住节假日等消费高峰期,聚焦汽车、家电、餐饮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提振群众消费信心。落实支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政策,通过降低购房信贷负担、支持团购在售商品住房、实行购房契税补贴等措施,稳定促进住房消费。加快黄帝故里园区、新区轩辕湖、龙湖华南城等区域消费集聚区提档升级,持续丰富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业态,打造更具吸引力、集聚力的消费街区。深化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围绕传统美食、手工技艺等老字号资源,坚持域内挖掘和域外引进两手抓,打造一批具有“烟火气”的老字号集聚区。积极发展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加快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兴消费。持续完善村级寄递物流体系,鼓励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电商平台下沉农村,加速释放农村消费潜能。
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三年疫情,广大企业和企业家顶压负重,支撑了全市经济平稳运行。我们将拿出最大诚意、采取最实举措,雷厉风行解决企业困难,用心用情助力企业成长,竭尽所能让企业在新郑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秉承“企业所需即政府所为”理念,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健全服务企业常态长效机制,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落细各项惠企政策,完善政策工具箱,科学调整政策组合,确保各项政策直达快享、精准高效。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对市场主体金融支持,继续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等,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坚持扩量提质并重,支持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发挥潜能、做大做强,加快引育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力争新增挂牌上市企业1家,新增市场主体2.1万家,总量突破15万家。
(二)坚持质效并重,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关键。我们将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快速转型、集群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发力。实施60个工业项目,力争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6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家。围绕“芯”“屏”联动,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从技术含量、发展潜力、增链补链性等多角度综合评判,着力引育一批链主企业和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左右端配套企业快速集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向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迈进;强力推进华思光电、尊绅光电、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达效。突出抓好雪麦龙食品、人人利三期等项目建设,引导好想你、白象、雪花、光明、达利、世通等优势企业嫁接新技术、培育新产品,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抓住生物医药产业格局重构机遇,鼓励润弘制药、遂成药业等骨干企业创制新药、研发仿制药,积极争取将本地生产药品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支持发展生命健康服务、新型医疗器械等业态,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布局。前瞻谋划布局氢能与储能、元宇宙、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抢占战略性发展先机。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发挥北部四镇物流企业集聚优势,强化资源整合和规范引导,鼓励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多式联运,推动物流企业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型;加快推进深国际·智慧供应链产业园、万家丽智能生活物流港等项目,着力打造高端商贸物流集聚区。高规格举办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精心筹办枣乡风情游等文旅活动,强力推进轩辕夜游谷、具茨山景区开发等重点文旅项目,积极推动黄帝故里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大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和宣传力度,力争全年旅游人数超500万人次。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着力引育一批综合性、区域性、功能性总部企业,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支持发展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域,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项目平台建设,推动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关键环节广泛上云,新增上云企业450家。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鼓励企业对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化数字化赋能示范试点企业5家、省级智能化改造项目10个。抓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家。
强化项目要素支撑。坚持效益优先,将有限的要素资源向前期工作做得深、落地见效快、对发展贡献大的产业项目聚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严格执行“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树立优胜劣汰鲜明导向,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加速制造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坚持向存量要空间,下大力气清理处置闲置低效用地,力争盘活批而未供土地2200亩、处置闲置土地290亩,不让一寸土地“晒太阳”;扎实推进闲置楼宇、厂房、车间等资源盘活利用,有效缩短新嫁接项目落地周期,实现“老巢”栖“新凤”。加快产业用地报批进度,全年供应建设用地不少于4500亩。强力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运营,力争新建2个,投入运营2个以上,入园企业600家以上。优化整合各类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用好战新产业基金,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纵深推进,全力扩大改革开放成效。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纲”,在强力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大功夫、真功夫,通过全面提升城市软环境,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以更大格局开展全员招商引资。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以招商引资比贡献,以速度效率比担当,全面掀起新一轮全员招商引资热潮。健全招商机制,出台大招商方案,落实乡镇间合作招商税收共享等制度,制定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将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真正让“干与不干不一样、真干假干不一样”的干事创业导向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创新招商方式,紧紧围绕“三主三新”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指导目录,研究制定“1张图谱、N张清单”,充实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为重点的招商专班,加强与省市驻外联络机构沟通对接,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资本招商、飞地招商。增强招商实效,紧盯项目落地、形成税收等关键指标,建立健全定期调度推进机制,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全过程跟踪服务和管理。推动新农利合·中国(国际)河南冷链物流产业园、中交畅观等12个在谈项目早日签约,确保人工心脏医研中心、优碧科技等5个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大应急产业园、花花牛、河南少儿影视基地等7个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总额700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00亿元。
以更实举措优化提升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努力实现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一个系统”统一管理、“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推动便民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以政府部门多服务,让企业群众少跑路。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进程,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跨部门数据汇聚联通,不断优化应用场景建设,以数据集成和共享为支撑,尽早全面实现“电子证照共享”“无纸办”等改革目标,全年完成1389个事项“即来即办”、1664个事项三个工作日办结。认真对照2022年营商环境评价问题清单、企业诉求清单和各项工作要点,在政务效能、法治环境、企业家服务、群众满意度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把工作做到企业、群众心坎上,以企业受益、群众满意的实际成效,确保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继续保持领先位次。民营经济是新郑发展的支柱,企业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宝贵稀缺的人才资源,没有企业家的辛勤努力,就没有企业的良性运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支撑。我们今年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党员干部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不叫不扰、随叫随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大胆为企业家撑腰,全力为企业服务,真正让企业家有地位、得荣誉、受尊重。
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厘清政事关系、事企关系、管办关系,围绕项目建设、应急执法、建筑质量监督等重点领域,全面优化工作流程。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充实人员、整合资源等方式,有效解决事业单位职能交叉、弱化等问题,推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高效。积极推进龙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资国企切实扛起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重任。深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加快修编开发区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用好开发区专班、规划、基金、招商团队等“六个一”机制,扩大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四)坚持创新引领,全力提升发展活力能级。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聚焦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强度低等短板弱项,高效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持续提升全社会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劲动能。
加快培育创新平台。抢抓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市域高校和企业众多优势,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导高校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力争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创新平台10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借助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大企业扶持培育力度,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32家、郑州市科技型企业4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企业160家。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覆盖率达到76%。
加速汇聚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郑州人才计划”和“五彩”人才计划,办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新郑专场活动,加大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引育力度,培育创新创业团队2个,用创新人才的聚合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高标准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竞赛,力争新增高技能人才2.3万人以上、技能人才3.3万人以上。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共同破解技术难题,通过推行“揭榜挂帅”,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市就地转化,力争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以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创客空间、企业孵化器,更好承接创新资源、导入科创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撬动社会资本促进科技创新。持续办好科技活动周、院士论坛等科技交流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五)坚持建管并重,全力升级城市功能品质。紧盯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拿出绣花功夫、做实精细文章,谋划生态水系,打造休闲之都,再现“四十五里牛角城”昔日繁华,让新郑成为一座“到过就能记住、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突出规划引领。按照“三区三线”划定的空间布局,精心编制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力争年底前完成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整治改善等三类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加快融郑、联港、通许(昌)步伐,以交通先行打开城市大门、拉大城市框架。推动各片区有机融合、联动发展,龙湖、郭店、薛店、孟庄、和庄等乡镇持续加快融郑联港步伐,着力打造区域外联组团,形成带动城市发展的顶翼;加快城关、梨河、新村与主城区、新区融合互通,打造结构趋优、功能互补的中心城区组团,进一步放大城市辐射能力;充分发挥辛店、观音寺、具茨山自身优势,依托具茨山、陉山、双洎河、潩水河做好生态文章,形成扮靓城市的西南生态组团。加强城市规划管控,保持规划执行严肃性,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行为,维护城乡规划权威,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提高建管水平。按照“低调奢华”城市建设理念,突出“小切口”“细打磨”,少做“拆”的事情,多做“留”和“改”的文章,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高标推进城市建管。加快学院路东延、郑许高速新郑段等项目建设,实现茨山路南移、双湖大道东延等项目竣工通车。统筹推进黄帝故里园区、郑韩故城后端湾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开工和畅路污水管网、玉前路综合改造等5个城市提质项目,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5公里。开工南部污泥处理厂一期、中水回用配套管网项目一期。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设。开工2座110千伏变电站,完善优化北部电网网架。落实好数字化、精细化、路长制“三位一体”城市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初步建成集综合执法、环卫、园林、市政公用等多方融合的综合应用系统,推动城市运转管理更科学、更智慧。
深耕城市经营。树牢“经营城市”理念,把“经营”的思想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前谋划后期经营项目,为城市经营留足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产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家具打造等方面追求性价比,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盘活城市资产资源,加大黄帝故里园区、南街古巷、接旨胡同和洧水公园业态引进力度,精心谋划一批城市经营类项目,让街区(公园)“动”起来、“活”起来。
(六)坚持产业为基,全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抓实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深入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20万吨以上,地方储备粮达到7.61万吨。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规范提升行动,强力推进家庭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计划,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3家,新增省级农业强镇1个。着力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创意农业等经营模式。加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村庄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申报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力量总体稳定,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争创省数字乡村示范县。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统筹抓好改院、改水、改厨、改厕,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高品质推进王庄、酒孙2个精品片区项目,巩固提升裴李岗、泰山村2个精品村成效,以点带面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七)坚持绿色低碳,全力打造生态县域样板。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我们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打造“高颜值”生态城市。
持续抓好污染防治。深入抓好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面源治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确保完成省、郑州市下达空气质量目标任务。压实“河湖长+警长+检察长”责任,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排污口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地表水考核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持续增强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新造林200亩、森林抚育7000亩,创建森林特色小镇1个、森林乡村10个,新建8个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游园,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落实郑州市“1+11+7”碳达峰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电、加绿。坚持以节能改造、清洁生产改造等为抓手,强化能耗“双控”,倒逼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严格项目准入条件,坚决遏制“两高一危”项目盲目发展。统筹能源保供和降耗降碳,支持发展光伏发电、抽水蓄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八)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足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关键民生领域服务和供给标准,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项目,全力支持郑州六十七中建设,新建改扩建教育项目9个、新增学位1.3万个。加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力度,确保年底前公办园幼儿占比提高至50%。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新招聘在编教师1000名。扎实做好“双减”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郑州县(市)领先位次。
加快建设健康新郑。积极推进新村、新区、孟庄、观音寺等4个基层医疗机构和市妇幼保健院新改建项目建设,建成投用市公立人民医院传染病区综合楼及检疫检验楼,不断补齐医疗卫生短板。紧紧抓住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机遇,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健康新郑18个专项行动,顺利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验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严格按照新冠病毒“乙类乙管”要求,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积极推进养老托育。统筹加快市乡两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70%;探索推进乡镇敬老院与光荣院有机整合,切实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托育机构,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托幼一体化,加快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加大力度稳定就业,突出做好拆迁群众、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重点抓好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医疗参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面。持续做好城乡低保救助资金发放,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严格落实安置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足棚改专项债、政策性银行贷款等国家政策,加快推进安置房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回迁群众5000人。全面开展“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活动。
扎实开展文体惠民。持续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等各类演出335场。高标准举办第五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大会。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让文明之花开遍郑韩大地。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认真办好民生实事。今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已提交大会,票决确定后,我们将细化任务书,明确时间表,落实销号制,以炽热的为民情怀和扎实的工作举措,兑现政府不遗余力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
(九)坚持底线思维,全力筑牢安全发展根基。安全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持续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深入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和省市各级细化举措,突出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完善乡镇(街道)“1+4”和村(社区)“1+3”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基层消防力量建设,建成投用龙湖镇特勤消防站、郭店镇汇通路消防站和薛店镇腊梅路消防站。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好财政资金调度,兜牢“三保”底线。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坚持“一楼一策一专班”,落实县级领导包案制度,压实房地产企业保交楼主体责任,统筹运用地产纾困基金“4+1”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房企贷款支持力度,全力做好矛盾化解,推动40个问题楼盘稳妥有效处置。落实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六条政策,研究制定稳房市、惠企业措施,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持续深化社会治理。积极融入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六防六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三零”平安创建,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隐患化解在源头、消灭在萌芽,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郑。
各位代表!云开疫散,春归如约。站在全力以赴拼经济、时不我待谋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将主动适应发展新形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着力展现政府自身建设新作为,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忠心向党,坚定政治方向。深学笃信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确保上级和市委决策部署有力有效贯彻落实。二是潜心干事,勇于扛旗争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对定下的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实施链条式、清单式、台账式推进,严格落实“13710”工作制度,形成闭环抓落实。树牢“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意识,保持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劲头,“跳起来”摸高、“跑起来”干事,努力探索更多新郑模式、打造更多新郑样板,坚决扛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大旗。三是初心如磐,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线工作法”,放下身段、扑下身子,跟企业家交朋友,跟劳动者多谈心,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找准发展需求与群众诉求的契合点,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不断增加民生投入的力度和精度,用实绩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四是公心用权,坚守廉洁底线。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深化权力公开运行,用制度、程序和规范来管权用权,打造法治政府示范样板。强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到保民生、补短板上。永葆清廉政治本色,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重拳整治不正之风,持续巩固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成果,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中奋勇争先,为新郑加快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