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山水,越千里!幸“涪”“浙”样绽放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91次
1994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百万移民顾全大局、爱国奉献,告别家乡故土。这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意见》,将对口支援涪陵的工作分解落实到有关市。
多年来,浙江跨越千里,对口支援涪陵,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取得累累硕果。144个经济合作项目、282.45亿元到位资金、1143个公益事业建设项目、4.96亿元无偿捐赠资金……这是两地携手并进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也是浙江、涪陵友谊升华的有力注脚,亦是三十多年来幸“涪”生活“浙”样绽放的历史性见证。
重“输血”更重“造血”。这是三十多年来,浙江对口支援涪陵的真心实意。从率先打开局面、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的娃哈哈涪陵公司,到开工建设起仅用三年多即实现年产值达百亿元的重庆万凯,涪陵工业的“造血”能力日益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利企政策服务不断推出,企业在涪陵不断收获发展新机遇。
从偶然“牵手”到必然“携手”。浙江对口支援涪陵这些年,涪陵坚持筑巢引凤,做大自身优势,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全国最大的页岩气田、重庆最大的化工园区、交通便利、区位独特……优势明显的涪陵与浙江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在多个领域实现发展共赢。
重“引才”更重“育才”。浙江对口支援涪陵这些年,既引才引智,更育才扶智。双方通过搭建挂职锻炼平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实用技术培训等举措,推进涪陵人才队伍长才干、增历练、优结构、提素质,形成涪陵人才可持续成长的内生机制,开创了对口支援新模式。
这些年,涪陵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成就“涪陵工业”奇迹,将资源、市场、政策优势与浙江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相结合,着力推动区域产业协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积极主动的作为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今年1—9月,涪陵规上工业产值1982亿元、全市第3,工业投资234亿元、全市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573亿元、全市第3。
从“输血”到“造血”
如果把时针拨回1994年,当时的库区企业普遍存在“失血”的情况。那一年,涪陵罐头厂和涪陵糖果厂、酒厂都陷入危机,濒临破产,千余名工人面临下岗危机。当年12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牵线和促成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成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涪陵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首个进驻涪陵的浙江企业,娃哈哈集团改变了1300余名特困企业职工的命运。娃哈哈集团采用“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方式,对涪陵位于库区的3家特困国有企业进行迁建改造和实施开发性移民。
通过成熟的产品、技术和市场,辅以资金支持和品牌优势,娃哈哈涪陵公司一举打开局面,产值、利税实现连年快速增长——1997年,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成为当时西部地区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娃哈哈涪陵公司累计实现产值114.32亿元,上缴税金8.72亿元,完成利税22.8亿元。
娃哈哈集团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经验,帮助娃哈哈涪陵公司由“输血式”帮扶,快速转变为“造血式”发展,成为涪陵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之一,并带动相关产业良性循环。现在,“一瓶水”仍然是新时代涪陵工业“18朵金花”之一。
除了“一瓶水”娃哈哈涪陵公司,在新时代涪陵工业“18朵金花”中,来自浙江的还有:“一个件”之一的万丰奥威,“一袋新材料”之一的华峰新材料和万凯新材料,“一个结构件”之一的卡涞科技,“一块动力电池”之一的吉利电池和青山瑞浦。—朵朵“金花”入涪生根、开花结果。
华峰集团在涪陵投资建设的重庆华峰,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每年己二酸出口量达20万吨,并为国内周边区域供应己二酸近40万吨,有力带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酰胺、聚氨酯行业的发展。
浙江正凯集团于2018年在涪陵成立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2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项目,有效弥补西部地区聚酯瓶片的空缺。2023年,该公司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全球行业内规模领先、技术先进的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企业,位列涪陵6家百亿级企业之中。
2022年8月,卡涞科技落户涪陵,创下从签约到投产不到半年的涪陵“卡涞速度”。如今,一期6条生产线全面投用,二期项目正在积极筹建中,将建设24条生产线,规划年产能240万件。专注于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创新与应用的重庆卡涞,达产后为全球同类企业规模第一、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第一……
据统计,截至目前,有娃哈哈集团、华峰集团、正凯集团、万丰奥威、吉利科技、卡涞科技、青山瑞浦兰钧等为代表的239户浙江工商企业落户涪陵发展,这些企业不仅帮助涪陵工业由外部“输血”实现自主“造血”,也在涪陵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找到了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从“牵手”到“携手”
“华峰速度”“万凯速度”“卡涞速度”……这些年,涪陵持续扩大产业优势,擦亮“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品牌,深化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持续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加速浙江入涪企业扩能增产、转型升级,浙江企业在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实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三峡对口支援原则,有力推动了区域产业协作和经贸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与长江黄金水道连接点的涪陵,是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发展轴重要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市域辅枢纽、重庆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支撑区。今年3月,涪陵龙头港铁路专用线正式开通运营、龙头港进境粮食中转码头顺利建成投用。今年10月,涪陵工业园区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政策环境利好……作为企业发展福地的涪陵,拥有全国最大的页岩气田和重庆最大的化工园区,化工新材料也成为涪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今年1—9月,40万吨己二酸等10个投达产项目新增产值60亿元,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55亿元、占全市近1/4,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当前,涪陵正因地制宜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培育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2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3大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榨菜、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精细化工4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数字文创、高端纺织、软件信息服务9个“新星”产业集群。
目前,涪陵正加快实施“材聚涪陵、向新而行”行动,将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大力支持重庆华峰、重庆万凯、重庆建峰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旗舰型企业、领军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重庆华峰、重庆万凯、重庆卡涞……这些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也正乘风而上、顺势而为,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特,积极构建上下游贯通、全链条协同的现代产业生态。
同时,涪陵正深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人才助力、金融保障”工作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新路,重点支持建设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力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从“引才”到“育才”
对地处三峡库区的涪陵来说,人才更显可贵。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涪陵不少学校都进行了迁建。2004年5月19日,原涪陵城区第四小学迁建奠基。当时,8岁的朱成翰就读于该校二年级,见证了新学校的奠基。“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满怀激动。”朱成翰说。
这所新学校建成后,命名为浙涪友谊学校,以纪念浙江与涪陵的情谊。
2018年,朱成翰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投身教书育人事业。他说,他将传承好浙江对口支援涪陵的精神,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如今,浙涪友谊学校校园占地面积由最初的4.3亩增加至50亩,在校学生也由1200余人增加到超2000人,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先后荣获全国科普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活动示范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朱成翰和浙涪友谊学校的成长发展,是浙江对口支援涪陵教育的一个缩影。现在,浙江共有12所学校分别“一对一”结对帮扶涪陵的12所学校,涵盖职业教育、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了校际帮扶常态机制,通过管理扶、名师帮、项目助等方式,提升了帮扶学校办学水平。
孩子是涪陵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是当下涪陵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浙江、涪陵注重智力帮扶,大力开展百名党政领导干部、千名专业技术人才、万名移民致富能手“涪陵百千万三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对口支援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与涪陵建立了干部挂职长效机制,每年接收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学习借鉴大数据智能化、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先进经验,并通过实地考察、洽谈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经济合作项目落地落实。
三十多年来,浙江累计接收涪陵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超500人次,挂职干部所在单位与挂职地区相关单位交流互访超3000次。浙江、涪陵还协同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包括“移民技能培训”“移民干部培训”“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截至目前,超2000人次参培。
这些年,涪陵聚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人才高地。2020年,在浙江支持下,涪陵创新性地将涪陵区委党校“区管干部培训班”“中干培训班”“中青年干部进修班”等现场教学部分放在浙江,已累计组织超500名干部人才赴浙江学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涪陵选派赴浙挂职干部中,成长为区管领导班子成员的达到35%以上、区管后备干部达到67%以上。通过精准扶智,涪陵的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最新经验,开阔了眼界,形成了敢闯敢干、唯实争先、埋头苦干的精气神,浓厚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为涪陵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成就“涪陵工业”奇迹
前不久,央渝同行(涪陵)发展对接活动暨央企渝企民企外企涪陵行活动举行,现场更是集中签约项目67个,合作协议金额830亿元。从央企、国企,到民企、外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将投资目光落在涪陵。企业为什么钟情投资涪陵?
因为企业看到涪陵既是“潜力股”,也是“绩优股”。今年1—9月,涪陵规上工业产值1982亿元、全市第3,工业投资234亿元、全市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573亿元、全市第3。以落户涪陵十四年的华峰集团为例,该集团累计在涪陵投资超20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企业、全球最大单体氨纶生产车间。当然回报也十分丰厚,2024年预计实现产值超400亿元。
华峰集团董事长尤飞宇说:“从上世纪90年代的‘九朵金花’,到‘企业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再到‘服(涪)到位、零(陵)距离’的营商环境品牌,涪陵始终重商、尊商、爱商、护商。”
近年来,涪陵区持续优化“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厚植助力招商引资量质齐升、企业发展活力迸发、产业生态全面优化的高质量发展沃土。今年以来,包括区委书记、区长在内的涪陵招商团队主动出击,外出招商考察500余次,足迹遍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招商项目125个,引导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到涪陵集聚发展。
涪陵积极引导招商引资从“项目单体思维”向“产业链式思维”转变,把产业链招商作为提高区域投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扩链,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等9个重点产业18条产业链,构建“一产业一链长一专班一顾问”招商工作体系,成功引进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此次签约的67个项目中,优势产业项目占比高达90%。
如何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涪陵以创建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为指引,秉承“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理念,持续优化“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载体打造、要素保障、助企纾困上持续用力。深入实施“百千万”联系服务经营主体全覆盖工作机制,完善三级服务网络,聚焦“谋划生成”“对接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五个阶段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营商环境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畅通举报渠道的同时采取座谈访谈、调研走访、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前不久,新铝时代年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箱20万套项目在重庆白涛工业园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举行了开工仪式。该项目负责人表示,自签约以来,园区配备企业秘书全程跟踪服务,现场一对一交流和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诉求和难题,为项目落地按下了“快进键”。这也成为涪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众多例证之一。
三峡工程按175米蓄水后,涪陵被淹没的陆域包括大量码头和城镇。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扎根。体育场、便民服务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涪陵这些年,浙江始终围绕涪陵移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办实事、解民忧,一项项基础设施、一件件民生项目,像一盏盏民心灯、一个个小太阳,让移民群众心里亮堂堂、身上暖洋洋。
相知不以山海远。三十多年的对口支援,早已将浙江与涪陵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今企业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涪陵,离不开浙江对口支援的助力。浙江对口支援涪陵从“握手”到“牵手”再到“携手”,从民生改善到经济合作再到人才培养,两地合作基础不断夯实、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