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彪、孔令池: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361次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改革与发展任务,而是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用系统的、逻辑的理念去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机制与机理,有助于加快实现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世界工业革命实践的历史表明,功能完善的市场机制、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优渥土壤与动力引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大都发生在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破了旧生产力格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先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商品要素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分工和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进器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作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从信息提供、供求引导、激励机制、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拉动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三个方面: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新技术突破。“需求引致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受市场需求引导和制约。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为新技术突破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分摊研发成本和产业化成本,提高创新的预期收益,而且通过影响市场结构、改善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制度环境,对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和研发投入强度提供巨大的利益激励,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持续动力。比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电学理论和电机制造技术起源于英国和德国,但是电机的完善和电力的大规模应用却是由美国完成的,美国通过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并一举超越英、德等欧洲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再比如,中国高铁、电商、电力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凭借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巨大内需潜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赶超之路。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用现代生产函数的形式看,新质生产力是目标函数,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则是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变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方面有助于畅通要素跨行业、跨区域流动,改善要素供给结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要素市场之间的深层互动与协同创新,促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比如,在人才市场消除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与处置权、收益权之间的制度性分割,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资本市场落实好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北交所的转板联通机制,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有助于强化资本市场在技术创新中的催化和增值作用;在技术市场建立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推广技术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有助于构建转化有力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网络经济效应,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提供市场应用场景,且更容易形成和维持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紧密衔接的产业分工体系,促使相关行业、企业拥有效率优势、成本优势,从加工制造逐步向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融入全球产业循环。比如,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在全球化驱动的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美国基于其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变革、产业转移等方式持续获得产品的高附加值,成功实现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了领先地位。
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作为高质量供给的主要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引领性,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举措,其创造和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有助于市场循环畅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加速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缩短地区间的时空差异,凸显网络效应,提高市场交易效率,进而降低自然性市场分割和技术性市场分割。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火车、蒸汽轮船的发明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飞机、高速铁路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以及电话、无线电报等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速了人员和货物的流动速度和效率,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打破市场垄断,有助于市场结构优化。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即现有要素资源的“重新组合”。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扩展型技术,通过替代、优化和协同等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生产要素的新配置组合和结构,产生网络效应和倍增效应,增加要素边际产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生动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这必然打破旧生产力格局。比如,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在市场中广泛应用,不仅表现为增长效应,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市场资源固化、资源配置分散、企业生产产品同质和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运行效率。
三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释放市场潜力,有助于市场规模扩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借助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实现生产效率提升,而生产效率提升伴随着购买力的增加,进而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张,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熊彼特将创新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工艺)、新的供应源、开辟新市场、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新产品和新市场创造和引领新需求,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许多新的行业和岗位,增加劳动收入份额,刺激居民消费,而且为人类提供了新种类的商品和服务,带来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转变,释放大量消费潜力,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张。
供需双向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策略选择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一规律性认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需求侧看,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初次分配在讲效率的同时也要讲公平,形成劳动生产力提升与工资福利提升自动挂钩的机制,尤其是要在生产领域形成公平准入和竞争的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再分配机制的改革要注重利用好各种调节手段,既能抑制收入分配过于悬殊的趋势,又能调整和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其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方面,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减少对居民需求的“挤出效应”。
从供给侧看,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新供给、新效益和新空间,是未来发展的根本趋势。首先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指引,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