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466次
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迎难而进、真抓实干,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590.5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10亿元,增长 4.0%;第二产业增加值1205.18 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 1276.27 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2:46.5:49.3。人均 GDP11.8 万元,增长4.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上年持平。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呈“六涨二跌”态势;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4.0%)涨幅靠前;衣着类(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1.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0.8%)、食品烟酒类(0.2%)、医疗保健类(0.1%) 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交通和通信类(-3.3%)、居住类(-0.1%)价格下跌。
二、工业和建筑业
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增长,行业增长面52.8%,19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增幅较高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90.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8.4%),其他制造业(65.4%)等。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8%。八大战新产业有6个保持增长,其中,涨幅靠前的有新能源产业(46.1%)、新能源汽车产业(44.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8.5%)等。
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五大高技术产业全面增长,其中,涨幅靠前的有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41.3%)、医药制造业(14.8%)等。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部分工业产品产量下滑。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244.4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8.7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142.2 万平方米。
三、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190.2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5%。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粮食播种面积17.68万公顷,增长 0.1%;粮食总产量 108.4 万吨,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 2.99 万公顷,增长 2.7%;蔬菜产量92.8 万吨,增长3.7%。
全年生猪出栏 45.6 万头,比上年增长3.6%。肉类总产量9.5万吨,增长 3.5%;禽肉产量 5.3 万吨,增长2.2%;禽蛋产量3.9万吨,增长 11.2%;牛奶产量 6 万吨,增长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22.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24.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7.2%。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18.9%,增速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11.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 个百分点。
全市 1113 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99.6 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20 个,五十亿元以上44 个,十亿元以上293 个。美利信新能源汽车结构件等388 个省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泉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一期等 270 个省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7.66 亿元,比上年增长9.3%。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0.11 亿元,增长9.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55 亿元,增长10.9%。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 898.63 亿元,增长9.1%;餐饮收入149.03亿元,增长 10.9%。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实际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003.2 亿元,增长0.7%。新签约重大项目 61 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 11 个、50 亿元以上项目 3 个,正奇20GW高效N型电池片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明阳异质结(HJT)10GW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等百亿元项目签约落地。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61.91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1%。其中,进口 30.25 亿美元,下降 13.8%;出口31.66 亿美元,增长0.4%。深入开展“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等活动,新增外贸主体99家。获批安徽中泰“两国双园”申建唯一入选城市。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铁路客运量 941.9 万人,其中,旅客发送量460.52万人,旅客到达量 481.38 万人;铁路货运量1690.02 万吨,其中,货物发送量 467.29 万吨,货物到达量1222.73 万吨。公路客运量486万人,公路货运量 8294 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3367.5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 16.02 万标箱。实施城区道路贯通工程34个。S446改建工程开工建设,S205 围乌路一期建成通车。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 34.19 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16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9.8 万户;其中,5G用户155.2 万户,增长 33.4%。宽带用户115.9 万户,增长11.8%。
全年旅游业总收入 371.5 亿元。星级饭店5 家;其中,五星级2 家,四星级 2 家。现有 A 级景区33 处;其中,5A级景区1处,4A 级景区 8 处。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获批4A 级景区,长江不夜城、“创客+”文创园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37 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税收收入 142.33 亿元,增长2.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 68.3%。财政支出 320.33 亿元,增长0.8%;其中,民生支出 268.3 亿元,增长 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99亿元,增长 20.1%。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520.22 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单位存款 1118.39 亿元,下降14.5%;个人存款2313.33 亿元,增长 15.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354.46亿元,增长 15.6%。其中,短期贷款763.86 亿元,增长13.1%;中长期贷款 2181.57 亿元,增长16.8%。
全市各类保险机构 29 家。全年保费总收入61.53亿元,比上年增长 1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68 亿元,增长5.9%;人身险保费收入 32.85 亿元,增长18.7%。
九、城市建设
秀山片区建设稳步推进,阳湖片区一期路网基本建成。323个城乡建设“四合一”项目完成投资477.6亿元。“城市大脑”一期建成试运行。入选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百强。长江航道整治二期完工。全面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善厚、黄池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关镇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村入选省级精品示范村。
全年完成老旧小区整治改造89个,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3580户,启动10个完整社区建设。新增停车泊位2.9万个、充电桩9111个。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的47.5%。建成区绿地面积4702公顷,城区公园绿地面积155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2%。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1089 家,比上年增长23.9%;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6.3 件,居全省第3。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21 项,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 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 15 个。新增国家级双创平台1 个,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7 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4.8%、居全省首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10 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006家;吸纳技术成交额 258.25 亿元,输出技术成交额218.69亿元;登记科技成果 2293 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第 46。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60 强。
全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 46.16 亿元,增长8.9%。全市高等院校 6 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594 所;其中,幼儿园304所,小学 175 所,特殊教育学校 4 所,普通中学105 所。省一类幼儿园 10 所,省示范高中 11 所,省特色初中1 所,省特色小学2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5 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在校学生29.9万人、教职工 2.53 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6.04 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9.2%。
迭代实施人才新政 5.0 版,成立市科创和人才发展集团,走进 70 多所高校开展“才聚诗城高校行”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45 个,引育各类人才 5.1 万人。新设产业工程师学院2家。本地高校应届毕业生留马就业率28.3%,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连续 3 年入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单”,排名提升 12 个位次。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 7 家,藏书289.15 万册,比上年增长 11.9%;文化馆 6 家;综合档案馆7 家,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增长 11.3%;档案资料315.14 万卷(册),增长10.6%。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成功举办第35届李白诗歌节。
全市卫生机构 1130 个,比上年增长3.8%;其中,医院、卫生院 104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98 个,标准化村卫生室425所,病床 1.59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1.80 万人。以乡镇为单位,四苗、五苗接种率 96.9%,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99.62%。
全年参加省常规项目比赛获得奖牌316 枚;其中,金牌100枚、银牌 108 枚、铜牌 108 枚。马鞍山市第十三届运动会胜利召开,参赛人数 1.6 万余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已发现 40 种矿种;其中,金属矿产9 种,非金属矿产29 种,水汽矿产 2 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7 种;其中,金属矿产 3 种。
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攻坚行动。整治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 931 个、农村黑臭水体 53 条,建设省级幸福河湖4条;PM2.5平均浓度 35.1 微克/立方米、连续3 年达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 83.6%、改善幅度居全省第2。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 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宁马协同开展长江苏皖交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入选国家创新实践案例,薛家洼成为最美岸线。
全年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 人,没有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9.1 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61.3 万人,比上年增加1.9 万人,增长1.2%;乡村人口 57.8 万人,比上年减少1.4 万人,下降2.4%。城镇化率 73.62%,比上年提升0.72 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6.05‰,死亡率为 7.30‰,自然增长率为-1.25‰。
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18 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10 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670 元,增长7.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91,比上年缩小0.05。
全年新增就业 4.31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7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 0.2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7%, 保持在 3%以下低水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9.5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32.87 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0.4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50.63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91.17 万人,参保率99.71%。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参保人数 17.94 万人。
全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67.4 万人次,支付低保金4.12亿元。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50 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794个、社会收养性福利床位数 1.49 万张。福利彩票销售2.42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 0.73 亿元。完成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提标工作,从 7 月起,农村低保标准由户月人均730 元提高至763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户月人均 730 元提高至782 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950 元提高至不低于992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950 元提高至不低于 1017 元。
说明:
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2024 年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2. 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公报中历史年份数据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修订数据。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