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498次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发展旗帜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统筹做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动力活力持续增强、为企服务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有效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6.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0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793.24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561.97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4.3:39.9调整为5.6:55.2:39.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6万元,增长6.2%。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榜单中分别位列第27位和30位。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92359人,比上年减少8561人。常住人口86.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5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1%,比上年末提高0.8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28万人,出生率为3.23‰;死亡人口1.03万人,死亡率为11.88‰;自然增长率为-8.65‰。
年末,全市登记的私营企业39133户,全市登记的个体工商户95084户,其中当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236户。
全社会用电量76.90亿千瓦时,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77亿千瓦时,增长11.3%;第二产业用电量58.06亿千瓦时,增长10.7%,其中工业用电量57.66亿千瓦时,增长10.9%;第三产业用电量7.93亿千瓦时,增长6.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13亿千瓦时,下降4.3%。
二、农业
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31亿元,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71.08亿元,增长4.6%;林业产值0.42亿元,增长0.5%;牧业产值43.77亿元,增长0.1%;渔业产值19.36亿元,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68亿元,增长9.7%。粮食生产全省“十八连冠”,全年粮食总产62.47万吨,增长0.2%;粮食综合单产519.69公斤/亩,增长0.1%。全年蔬菜总产量79.89万吨,增长4.0%;油料总产量1.42万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5.04万吨,增长1.8%。生猪存栏29.17万头,下降18.1%;生猪出栏63.67万头,增长3.0%;家禽存栏1520.78万羽,增长5.6%;家禽出栏1318.73万羽,增长0.1%。海安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镇7村入围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工作,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县,建强五大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项目获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
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3.04亿元,净值8.48亿元,较上年增加1.67亿元,农机总动力76.33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57万台(套)。其中,小型拖拉机3065台,大中型拖拉机2163台,联合收割机1694台,水稻插秧机22379台,植保机械1.11万台,机电排灌泵站近3900座,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本级监测达93.6%。
全市完成机耕面积146.62万亩,机播面积126.97万亩(含机直播和机插),机灌面积74.97万亩,机收面积124.63万亩,机植保面积127.05万亩。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7.03亿元,比上年增加3350万元。全年引导跨区作业联合收机1253台次,完成跨区机收面积90.2万亩,引导跨区作业高速插秧机1418台次,完成跨区机插面积156万亩,全市农机跨区作业总收入1.63亿元。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2.9亿元,实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7个。其中,本年开工并完成的项目3个,跨年度建设工程4个。本年度开工并完成项目包括:农村生态河道建设57条(段)200公里,总投资2395万元;县乡河道疏浚工程,整治李堡蒋庄河4.74公里、曲塘章海河1.38公里、高新区陈家港支河0.28公里,总投资1420万元;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滨海新区拆坝建涵10座,里下河拆建灌溉泵站8座,总投资217万元;跨年度建设工程包括:临海引江近期供水工程,疏浚丁堡河13公里,新建各类护岸23.8公里,新建老坝港闸、丁堡河闸等,总投资26875万元,本年完成投资14000万元;通扬河东闸站南迁工程,在通扬河汇入栟茶河河口处新建通扬河南闸站,总投资5000万元,本年完成投资70万元;通扬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续建项目,总投资13764万元,本年完成投资8264万元;区域治水畅流活水工程续建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本年完成投资2700万元。
三、工业、建筑业
年末,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亿元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37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09.6亿元,增长8.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7%,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2%,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1.5%。大力实施“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全力打造“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双名城,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总量居南通首位。
全市建筑业实现施工产值2243亿元,规模总量保持全省领先、南通前列,在海入库税金12.37亿元。新增入库企业12家,苏中集团荣膺“中国企业500强”。苏中集团、华新集团、达欣集团等3家企业入围“中国承包商80强”。苏中集团、达欣集团、华新集团、信拓集团等4家企业进入江苏建筑业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类”前30名;达欣集团列“建筑外经”第10位。达欣集团荣获“2023创新型民营建筑企业”、南通市市长质量奖,职工代表作为海安唯一、江苏省产业建设代表出席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新增鲁班奖2项(其中参建1项),国优工程奖2项(其中金奖参建1项)、詹天佑奖1项、中国安装之星1项。信拓集团晋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0家企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建筑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称号。南通欧力达、睿睿防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卡斯特桥梁构建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稳健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出去走”步伐。境外营业额达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
四、旅游、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7家,其中4A级2家、3A级5家;共有星级饭店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5.75亿元,比上年下降26.8%,实现服务业开票销售1230亿元。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个,获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3家、试点区域1个。精心开展各类购物节、文旅活动,成功举办魅力滨海半程马拉松、大运河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批发业销售额1051.65亿元,增长2.3%;零售业销售额315.71亿元,增长6.4%;住宿业营业额5.48亿元,增长10.9%;餐饮业营业额69.78亿元,增长11.5%。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食、食品类零售额增长2.0%;饮料类增长25.3%;烟酒类增长6.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0.3%;化妆品类下降24.0%;金银珠宝类下降11.1%;日用品类下降41.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0.5%;中西药品类增长7.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8%;家具类下降5.2%;通讯器材类下降24.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3%;汽车类增长16.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8.0%。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总值149.28亿元,比上年下降7.9%;进口总值54.55亿元,增长44.2%。枢纽优势持续巩固。开行中老和中俄接续班列,上海港ICT项目开通进口航线,入选省多式联运精品线路2条。铁路物流基地到发量突破200万吨,凤山港集装箱吞吐量4万标箱,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区贸易额2.2亿美元,期货交割量超100万吨。对外合作不断拓展。新增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2家,省内外贸一体化企业3家、服务贸易重点企业1家、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1个。跨江融合步伐加快,各区镇均与苏南强镇达成战略合作,新引进上海、苏南项目占比超2/3。
五、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3个,竣工34个,其中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28个,竣工28个,达产10个。3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项目、21个项目入选南通市级重大项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5.7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71.4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35.79亿元。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172.78亿元,基础设施投资27.04亿元,旅游业投资10.74亿元。
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70.4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商品房施工面积708.89万平方米,增长19.1%;商品房竣工面积96.49万平方米,增长13.8%。商品房待售面积9.5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2.1%,其中住宅待售面积1.30万平方米,下降69.2%,商铺待售面积7.54万平方米,下降28.8%。
六、交通、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全年建成中压管线37.05公里,低压管线51.09公里,安全供气30991万方。接到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长度12公里,接到污水处理设施长度8公里。
海安市荣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全年共开展12次,抽查企业771家次。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核发排污许可证487张,占南通核发总量的19%。着力化解环境信访,全年受理信访总量1843件,比上年下降16.15%。2023年海安市PM2.5平均浓度3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80.5%,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达100%,未发生重特大污染事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1亿元,增长7.55%。其中,税收收入57.60亿元,增长28.42%,非税收入13.40亿元,下降36.67%。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66亿元,下降0.57%。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48.67亿元,比年初增加3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住户存款1535.14亿元,比年初增加221.67亿元,增长16.9%;非金融企业存款618.48亿元,比年初增加89.84亿元,增长17.0%;财政性存款14.30亿元,比年初减少5.85亿元,下降29.1%;机关团体存款174.59亿元,比年初增加22.93亿元,增长15.1%;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5.36亿元,比年初增加307.15万元,增长0.6%;境外存8025.23万元,比年初增加324.36 万元,增长21.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13.40亿元,比年初增加345.75亿元,增长18.5%。其中,境内住户贷款414.53亿元,比年初增加17.97亿元,增长4.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798.77亿元,比年初增加327.73亿元,增长22.3 %;境外贷款919.14万元,比年初增加427.36万元,增长86.9%。2023年,全市保费收入增长7.0%。
八、教育、科技和人才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招引认定科创项目188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0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省级企业研发平台10个。新设省产研院(海安)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海安南通大学高端纺织研究院、固废资源技术研发中心,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86个,新增原创性科技成果21个,荣获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获评省科普示范县(市)。质量强市成果丰硕,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维中心、省级变压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评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县(市)。新认证江苏精品5个,铁锚科技获省长质量奖。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2项。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个,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2家。
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理念。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出台新一轮“人才强市30条”,引进高层次人才126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2人。新增海安籍院士1人。评选首届“海安名匠”,17人入选省“双创人才”。
九、卫生、文化和体育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17家,其中,医院5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2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家,卫生监督所1家,120急救站1家,非急救转运站1家,门诊部、诊所119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家。医疗机构总床位6259张,其中,医院床位5374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床位865张。卫生技术人员647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578人,注册护士2690人。
全年建成5片笼式灯光球场,为区镇体育健身公园配套308件健身器材,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6.79万平方米,人均达4.44平方米,新通扬河生态廊道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体育公园。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骨干418名,全市现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05人,晨晚练健身点1643个。举办海安市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首届社区运动会、海安市2023魅力滨海半程马拉松、海安市3人制男子篮球联赛、海安市健身气功、八段锦网络公开赛、全民健身月主题活动等129场群众健身体育赛事活动。承办国家级赛事2项、省级赛事5项。培养志愿服务骨干500余人,服务群众4000多人,免费为4538名群众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并开具运动处方,城乡居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3.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50.34%。累计销售体育彩票2.5亿元,获得省级体育产业奖励资金110万元、省市级办赛补助283万元。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42元,增长6.0%。其中,工资性收入27170元,增长6.1%;经营净收入8274元,增长4.0%;财产净收入3351元,增长6.6%;转移净收入9047元,增长7.7%。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838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12元,增长5.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77元,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44元,增长7.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53元,增长10.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15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1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504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2251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217人,创业培训1445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675人,为119名创业者提供富民创业担保贷款2215万元。建成1家“零工市场”、8家“零工驿站”、8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发624个基层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低收入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保补贴8115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483.76万元。
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1家,其中公办社会福利院1家,农村敬老院16家,民办养老机构14家。养老床位6593张,实际入住老人1987人。年末全市在册城镇低保对象225户290人、农村低保对象4398户5795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411人、城市“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19人。全市婚姻登记处依法办理结婚登记3458对,补领婚姻登记证1301对,离婚登记939对,离婚补领129本。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相关部门初步统计数。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