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合肥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624次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决扛起“八个走在前、作示范”责任担当,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供给需求同步改善,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12673.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2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642.2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7654.38亿元,增长5.1%[3]。三次产业结构为3.0:36.6:60.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130074元(折合18413美元),首次突破13万元。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06.6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常住人口985.3万人,增加2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55%,提高0.9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8万人,出生率7.98‰;死亡人口6.0万人,死亡率6.16‰;自然增长率1.82‰,比上年回落1.76个千分点。
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4.9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81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
新兴动能加速成长。规模以上工业[5]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7%。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1700亿元,增长54.6%;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0万辆,增长1.4倍。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链产值超1300亿元,增长18.2%;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达2209.73万千瓦、2225.78万只。规模以上服务业[6]中,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0.9%,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31.6%。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投资增长13.7%,占固定资产投资20.4%。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2.93万户,比上年增长12.8%,创历年登记量新高,年末实有市场主体达168.89万户,增长11.6%。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达8406户。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4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其中,粮食作物52.70万公顷,增长0.3%;蔬菜9.76万公顷,增长1.0%;瓜果1.12万公顷,增长6.1%;油料7.17万公顷,增长16.6%。
全年粮食总产量298.74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夏粮61.22万吨,增长2.0%;早稻21.42万吨,增长0.1%;秋粮216.10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254.63万吨,增长1.6%。瓜果产量30.03万吨,增长7.3%。油料产量19.78万吨,增长8.7%。
年末生猪存栏79.23万头,比上年下降7.0%;出栏168.51万头,增长2.4%。肉类总产量36.75万吨,增长3.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93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22.38万吨,增长5.9%。牛奶产量10.28万吨,增长6.1%。水产品产量24.72万吨,增长3.6%。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17.5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6万台,增长4.5%;联合收割机1.44万台,下降4.0%;排灌动力机械18.50万台,增长0.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1万亩。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6.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47户,比上年末增加162户。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2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8.8%,股份制企业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7%,制造业增长1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5%。分行业看,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2个保持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9.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7%。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1.4倍,液晶显示屏增长33.2%,家用洗衣机增长19.5%,集成电路增长2.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7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7.03亿元,增长8.3%;制造业443.35亿元,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3.08亿元,增长39.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28元,比上年减少0.45元。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33.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15户,比上年末增加95户。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69户、增加3户,超百亿元企业14户、增加1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279.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4%;房屋竣工面积5900.45万平方米,增长3.9%。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62.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31.99亿元,比上年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1.93亿元,增长11.5%;金融业增加值1196.43亿元,增长9.8%;房地产业增加值960.96亿元,下降0.9 %;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345.94亿元,增长5.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38.88亿元,增长9.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5.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4.7%。
全年旅客运输量0.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9.2%;货物运输量4.69亿吨,增长7.8%。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627.20万吨,增长5.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7.96万吨,增长15.8%。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1117.14万人次,增长95.6%。
年末汽车保有量292.1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9%;其中私人汽车256.01万辆,增长7.2%。轿车保有量175.67万辆,增长3.5%;其中私人轿车164.81万辆,增长3.9%。
全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6.46亿件,比上年增长1.9%。快递业务量13.37亿件,增长0.7%,实现快递业务收入95.44亿元,增长3.7%。电信业务总量149.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2.59万户,比上年末减少3.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82.82万户,增加37.7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2.8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44.5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6.54万户。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6.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倍。国内游客13886.13万人次,增长69.8%。全年旅游总收入1870.72亿元,比上年增长85.9%。年末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28处。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6.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6.3%。民间投资增长2.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住宅投资1176.16亿元,增长2.4%。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108.59万平方米,下降24.0%。
全市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838个、比上年增加50个,投资额比上年增长9.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1.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0.83亿元,比上年增长5.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70.92亿元,增长5.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99.91亿元,增长2.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670.02亿元,增长3.3%;餐饮收入600.81亿元,增长20.1%。
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7]4036户,比上年末增加61户。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增长2.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7%,通讯器材类增长34.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4%,汽车类增长6.9%。绿色智能化商品中,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58.2%和38.2%。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3588.13亿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2327.07亿元,增长1.2%;进口1261.05亿元,下降3.7%。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增长5.7%。
全年新成立外商投资企业205户,比上年增加65户。外商直接投资(FDI)72.31亿人民币。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4.2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7.1%。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5696人,增长27%。年末5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设立法人企业80家,比上年新增10家。中欧班列开行国际线路覆盖18个国家、125个站点城市,全年开行868列,比上年增长13.0%。
八、财政、金融[8]、证券和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税收收入674.03亿元,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34亿元,增长2.3%。重点支出项目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2%,教育支出增长6.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452.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住户存款9434.05亿元,增长17.8%;非金融企业存款8266.14亿元,增长4.6%;机关团体存款5291.09亿元,增长11.6%;财政性存款821.51亿元,增长4.6%;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1472.27亿元,下降6.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748.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其中,住户贷款9203.84亿元,增长8.6%;企(事)业单位贷款18350.05亿元,增长22.7%。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首发募集资金178.41亿元,其中科创板上市4家。年末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8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82家。全年债权融资4131.88亿元。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08.3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42.79亿元,增长3.4%;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65.57亿元,增长5.7%。赔款和给付157.56亿元,增长8.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97.39亿元,增长6.8%;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60.17亿元,增长12.6%。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94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31280元,增长8.9%;经营净收入7610元,增长6.5%;财产净收入4215元,增长5.7%;转移净收入9489元,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09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40元,比上年增长8.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91,比上年缩小0.05。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592 元,比上年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382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01元,增长5.3%。
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2060元。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不含机关、含离退休退职)、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428.56万人、293.58万人、238.41万人和285.2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290.4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2.15万人,参保率达99.9%。
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63.64万人次,其中城市21.70万人次、农村141.95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12.05亿元,其中城市1.69亿元、农村10.37亿元。全市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8.6%。全年临时救助8748人次,支出救助金2943.99万元。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18.60万人,直接救助65.44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5.05亿元,其中资助参保支出0.63亿元、直接救助支出4.42亿元。
年末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178个,床位3.30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52万人。各级党群服务阵地2863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54.6%,筹集福彩公益金5.92亿元。全市慈善组织共接收社会捐款6547.93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各类高等院校58所(含成人高校、不含军事院校),其中研究生培养院校9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77万人,在校研究生8.25万人,毕业生2.0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28.24万人,在校生67.20万人,毕业生24.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48所,在校生8.95万人。普通高中99所,在校生17.5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1.96%。普通初中216所,在校生27.36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5.13%。小学441所,在校生69.11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9.32%。幼儿园1573所,在园幼儿33.98万人。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96.52万人,其中城市40.60万人、农村55.92万人。
2023年末,全市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5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地联合17个、省级172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63个,其中国家级1个、国地联合4个、省级5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25个,其中国家级57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4个,其中国家级37个、省级51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32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54个。
全年登记科技成果6563项,其中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571项。授权专利5.90万件,比上年下降0.6%。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6.80万件,比上年增加1.39万件。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4947项,成交金额694.60亿元,比上年增长7.3%;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808项,成交金额574.79亿元,增长31.8%。
十一、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2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7个、非国有博物馆25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0个,专业档案馆(城建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2项。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651.31万卷(件、册)(不含寄存档案),专业档案馆(城建馆)馆藏档案41.52万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
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4013个,其中医院2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5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8个、其他卫生机构7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8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7个,村卫生室112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9.6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1万人、注册护士4.7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84万张,其中医院7.02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74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7268万人次。孕产妇死亡率6.77/10万,婴儿死亡率2.21‰。
全年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09项市级体育赛事,成功承办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举办2023合肥马拉松赛、环巢湖全国自行车赛、环巢湖国际骑游大会、长三角房车(汽车)集结赛、长三角龙舟邀请赛等赛事活动。2023年全市注册运动员12345人,比上年增加3059人。杭州亚运会取得3枚金牌,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全市参加省级赛事共取得333项第一名。全市新建健身步道(绿道)46处,完成健身步道(绿道)200公里,新建和升级体育公园(含口袋体育公园)20处。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926次,参加活动总人数达到103.53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41.0%。
十二、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年末全市共有县级环境监测站[9]5个。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61.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4.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6.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4天,优良率86%,连续三年保持最好水平,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水质优良率90%。31个省考断面全部达标,水质优良率达100%,创历史新高。巢湖水质持续向好,县级及以上在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138人,比上年下降15.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207人,下降15.65%。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4]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019-2022年生产总值为最终核实数。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单位)。
[8]金融部分为不含省本部口径数据。
[9]我市市级环境监测站已由省生态环境厅垂直管理,目前全市共有县级环境监测站5个,即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环境监测站。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