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江苏省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253次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困难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强富美高”新江阴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为便于各级领导、有关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系统了解和宣传全市202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绩,特编辑本资料。资料中2022年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仅作参考,今后引用一律以《江阴统计年鉴》为准。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4.18亿元[2],增长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66万元。
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9.60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2473.63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2240.95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比例为0.8:52.0:47.2。
全年提供就业岗位6.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城镇困难人员再就业5735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扶持自主创业9600人,带动就业3万人,发放各类创业补贴1075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93万元。
年末拥有内资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总数256181户[3],增长5.5%。企业总数85973户,增长3.9%;其中国有及集体控股企业3845户,私营企业82128户。个体工商户总数169626户,增长6.4%。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582户。
二、农业[4]
全年粮食总产量13.09万吨,增长0.3%,其中谷物总产量12.43万吨,增长0.2%。蔬菜总产量39.30万吨,增长0.1%。水果产量74084吨,下降0.4%。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1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2.2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1千公顷。水果种植面积2.5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6千公顷。
全年出栏生猪2.52万头,下降9.7%,猪肉产量1984吨,下降10.3%。奶牛存栏995头,增长42.3%,牛奶产量3709吨,增长25.2%。水产品产量20169吨,增长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707.00亿元,下降4.7%;产品销售率96.7%,比上年减少1.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432.48亿元,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7.8%,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亏损额38.01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亿元。
在全市跟踪统计的19种重点产品中,有8种产品的产量实现正增长。全年工业用电量230.99亿千瓦时,下降7.1%。
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营业收入4330.63亿元,实现利润350.9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4.5%和81.2%。海澜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集团税务销售超1000亿元,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集团税务销售超500亿元,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集团税务销售超300亿元。
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4.31亿元,增长7.5%。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1个,无锡市“太湖杯”优质工程13个,无锡市市政基础设施优质工程“太湖杯”2个,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星级工地19个。无锡市优秀物业管理项目8个,省优秀住宅项目3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45.36亿元,下降8.4%。分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71亿元,下降71.8%;第二产业投资360.42亿元,下降14.0%;第三产业投资484.23亿元,下降3.5%。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178.91亿元,增长44.9%;民间投资598.44亿元,下降1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68.01亿元,下降6.9%。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9.37亿元,下降33.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6.67万平方米,下降3.2%;房屋新开工面积151.87万平方米,下降56.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9.84万平方米,增长73.8%。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30.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3.76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65亿元,下降0.9%;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268.53亿元,增长0.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52.16亿元,增长1.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36亿元,下降5.0%。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下降8.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5%,粮油食品类增长20.1%,服装鞋帽针纺织类下降8.7%,中西药品类增长12.1%。
六、开放型经济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36.44亿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161.35亿美元,增长8.6%;进口75.09亿美元,下降10.9%。29个出口品牌获批“2021—2022年度无锡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上报数)9.51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74个(新设45个、增资29个),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8个,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5个。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0个,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总额6.00亿美元。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530.08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年末公路总里程2408.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2.7公里。年末全社会拥有车辆66.91万辆,其中汽车61.59万辆,增长4.5%。私人汽车拥有量51.49万辆,增长3.6%。
全年完成客运量3040.31万人次,下降32.8%;完成货运量5642万吨,下降11.0%。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5061.82万吨,增长3.8%。
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6.95亿元,增长9.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4.62万户,增长4.2%;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110.61万户,下降19.1%;5G移动电话用户121.19万户,增长51.8%。
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6个,星级饭店7家,旅行社4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工业旅游区1个,无锡市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4个。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83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同口径下降6.8%,其中税收收入178.68亿元,同口径下降8.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4.59亿元,比上年下降9.0%。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5375.22亿元,比年初增长14.7%;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4249.91亿元,比年初增长11.0%。存款中,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462.72亿元,比年初增长16.4%;住户存款余额2147.11亿元,比年初增长21.5%。贷款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3401.68亿元,比年初增长11.8%;住户贷款余额839.68亿元,比年初增长7.8%。
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44.74万户,较年初增长5.4%;证券机构交易金额11144.19亿元,较年初降低13.1%。年末全市拥有上市公司59家,包括境外上市21家,境内上市38家,其中上海主板16家,深圳主板13家,创业板9家。实现保费收入89.93亿元,增长3.8%;其中财产险收入26.20亿元,增长4.9%;人寿险收入63.72亿元,增长3.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3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71家,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6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7家,通过省评估遴选瞪羚企业1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独角兽企业1家,无锡市评价遴选雏鹰企业18家、瞪羚企业24家、准独角兽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8%。2022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069件,增长39.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28件。
全年获批省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江阴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5家,无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211家。
全市获评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省现代农业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项目、省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各1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7项;获评国家外国专家项目9项、省外国专家项目3项、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17名,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30名、创新人才8名、创新团队1个。
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2143人,在校生6146人,毕业生1669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3348人(含技校)。小学和初中普及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招生28人,在校生283人。全市共有幼儿园134所,比上年增加16所;在园幼儿45743人,比上年减少161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共组织文化下乡活动3500余场,创新打造“澄艺快递”公共文化服务精准配送平台,开展配送服务128场。新建艺风书房迎阳路少儿分馆,新增艺风微书房3家、“三味书咖”阅读联盟2家。完成5个“百宅百院”活化利用项目。3家单位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名录,2支群文团队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名单。1处不可移动文物、4件可移动文物入选第二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8个镇街的智慧广电(乡镇)建设通过省级终评。
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71个,其中医院37家,卫生院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开放床位9337张。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301人。全市医疗服务总诊疗1009.58万人次,收治住院26.20万人次。
全年新增健身步道35公里、体育公园5个。全年组织开展元旦公益徒步等线上线下群众体育活动636项次,承办全国青少年马术盛装舞步锦标赛等13项次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省级及以上体育赛事金牌78.5枚。2家单位获评2018—2021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体育中心游泳培训获评省级体育培训示范项目。海澜飞马水城获评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我市通过省级综合类体育产业基地复核,3家单位通过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复核,1家单位被新认定为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全年完成体彩销售超9.1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6.97万人,常住人口178.4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780人,出生率4.55‰;死亡人口10088人,死亡率7.95‰;人口自然增长率-3.39‰。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15元,增长4.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18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3元,增长5.8%,农民收入连续第23年蝉联全省同类城市第一。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7.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840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9227元,增长6.5% [5]。
全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新增3.5万人,净增0.4万人;养老、工伤、失业缴费人数分别达66.85万人、58.98万人、57.48万人,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6.09万人和58.55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21万人和51.89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养老床位8211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43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2705.33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942人,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744.69万元。全年实施直接救助10.93万人次,直接医疗救助支出2198.12万元;实施临时救助3092人,发放救助金109.6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人数4984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887.34公顷,增长68.8%;其中工矿仓储用地239.92公顷,住宅用地209.14公顷,商服用地2.27公顷,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436.01公顷。
全市PM2.5浓度31.3微克/立方米,下降6.3%;优良天数比率79.2%,与上年持平。国省考断面方面,1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持续保持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全市林木覆盖率25.0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84.98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5078.69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619.0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1平方米[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8%,建成区绿地率40.63%。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063人/亿元。
注释:
[1]本公报中的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江阴统计年鉴—2023》为准;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行业的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数据来自行政审批局;
[4]本公报中粮食、畜禽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江阴调查队;水果、水产品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
[5]根据国家统计局江阴调查队2022年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得到;
[6]根据城区人口及城区暂住人口总和计算得到。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