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21日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 信息来源: | 阅读量:405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本届政府班子任职的第一年,也是海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反复出现的疫情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抓落实、促振兴、保安全,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一)经济运行平稳有序。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国务院稳经济“33条”政策措施及省市具体举措,靶向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年初以来,共实施留抵退税3.78亿元,为制造业小微企业缓税3.77亿元,发放稳岗补贴1548万元,帮助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融资182.92亿元,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推动企业稳产增产。预计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72亿元,同比增长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1亿元,同比下降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与去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4.5亿元,同比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5亿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496元,同比增长6.2%。在工信部赛迪百强县排名中晋级升位,排名第90位。
(二)发展动能加速集聚。贯彻“招商为大、项目为王、创新为要”理念,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突出五大支柱产业延链补链,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共包装各类争取政策资金项目95个,争取到位资金40亿元,签约亿元项目58个,引进域外资金97.3亿元,引进电动摩托车及锂电池组装产业园、紫竹集团耐候特钢生产线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海城。全面夯实项目管家制度,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41个,辽宁利尔环保镁质耐火制品智能生产线、七彩化学有机颜料及中间体清洁生产线一期等引领性项目相继竣工达产,析木500千伏变电站及220千伏送出工程联网等保障性工程陆续建成运行。
(三)改革开放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规范审批流程“1340”模式,“一网通办”率达100%;承接鞍山市下放行政职权81项,完成街道赋权47项,审批时限平均提速30%以上,时限内办结率达到100%;全面落实“综合窗口”服务,在26个镇街实现“一窗办多事”服务模式。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50万美元,全年预计完成进出口67亿元,同比增长48%;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实现3.6亿美元;连续5次在沈阳、广西、云南、上海和本市召开贸易市场宣传推介会。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剥离园区社会管理职能,实施“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做实园区审批权限,下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等20项审批权,全面打通园区审批瓶颈。海城经济开发区、腾鳌经济开发区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切实发挥了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
(四)产业转型稳步推进。持续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累计投资52.98亿元,完成重大项目改造41项。投资4000万元,建成“智慧菱镁大数据监管平台”,初步实现菱镁产业源头管控。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预计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申报雏鹰企业2家、瞪羚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实现个转企327户,小升规40家,规升巨8家。腾鳌辉虹颜料等7家企业入库2022年度鞍山市首批备案“带土移植”项目,辽宁沈化、源鑫钢铁等中试基地建设成果显著,128家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东和新材公司成为鞍山地区2022年唯一一家通过北交所IPO上市审核企业。完善电商服务载体,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打造海城市商贸服务平台,实现销售额 100 余万元。高标准建设 4800 余平方米的快递共配中心,打造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物流快递乡镇覆盖率达100%,镇村服务站覆盖率达80%以上。
(五)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扶持产业项目5个,脱贫成果更加巩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序推进,农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6万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9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1亿斤,实现“18连丰”,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先进单位。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为牵动,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 获批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全市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数量达13个,成功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晒晒我家小院” 建设成效明显,获评辽宁省“最美庭院”1户、鞍山市“美丽示范庭院”100户。建立覆盖88个村的海城市农村户厕运行维护体系,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54.8公里,创建3个省级美丽示范村、18个美丽宜居村。
(六)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统筹布局区域空间,高质量完成全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有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新建城市主次干路1.3公里,修补城市路面和人行道路板2万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万平,680户居民住宅旧貌换新颜。完成农村危房及农房抗震改造14.62万平。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50万元,为27万户城乡居民免费安装燃气“三保险”。持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和城市书房建设,“双龙山”公园初具规模。完成八里、感王等4处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和老尖山渗滤液全量化工程,投资4.3亿元日处理800吨的海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各镇街垃圾清运体系基本建立。深入实施城市保洁竞争机制,公开招标引入第二家环卫保洁公司,提升城市宜居质量。统筹推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能耗双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实施菱镁矿山修复276公顷,完成造林面积2685亩,建设高标准绿化村屯121个,义务植树100万株,建设高标准绿化村屯14个,菱镁行业污染治理、河流污染整治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突破300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七)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形势,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60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力推进医疗机构建设,市中心医院南侧病房楼维修改造和市中医院铁西院区综合门诊病房楼建设有序推进,西柳镇卫生院、西四镇卫生院正式启动运行。切实做好民生兜底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金保持按时足额发放,医疗和生育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升。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巩固“双减”工作阶段成果,腾鳌高级中学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投资2.66亿元,新建改造学校12所,海城市第二实验学校、新立小学投入使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下乡、展演等文体活动2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到10万人,成功举办辽宁省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和第十八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圆满完成国家实地测评检查。创新“协作区”司法工作模式,强化“网警联动”机制,一系列基层治理经验有效推广。
(八)风险防范有力有效。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科学构建顺畅指挥体系,不断强化六种能力建设,创新开发大数据平台,新建3座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和2000床位的海城健康驿站,完成析木、牛庄两所“黄码医院”升级改造,精准有力处置多轮本土疫情,全力保障了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持续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快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市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成功入选辽宁省第三批自主化债试点名单,申报债券资金50亿元,通过地热水特许经营权合作、融资租赁贷款等方式加大融资创收力度,持续化解存量债务,有效实施债务置换,如期偿还本息16.75亿元,全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
同时,我们不折不扣抓好省委巡视和专项巡视整改,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53件,政协提案43件,办结率100%。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全面理顺了市政府常务会议流程,重大事项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定。我们坚持政务公开,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坚持反“四风”,转作风,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同时,退役军人、民兵预备役、统计、审计、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水文气象、残疾人、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各位代表,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一年来,面对很多以往从未出现的困难,我们高扬改革创新之帆,鼓足攻坚克难之劲,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鞍山市委、市政府和海城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社会各界和所有支持参与海城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海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与百强县地位还不相称,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不足,重点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和延展度亟待提高;关键领域改革进展不快,营商环境与先进地区和市场主体期待仍有差距,开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些干部工作热情不高,能力素质、工作作风还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务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迈向海城发展振兴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牢记嘱托、勇毅奋进,按照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跟上时代,全力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空间,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成绩巩固提升全国百强县地位,在新时代鞍山、辽宁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重点要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增长,保持经济合理运行。自觉担负起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政治责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千方百计保障企业运行。精准把握国家、省市政策导向,超前谋划、精准对接,确保政策效应更好更快传导到企业,落地到项目。更大力度落实好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让市场主体真正享受政策红利。全面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升企业融资获得性和便利度。夯实包保责任体系,提供精准帮扶和个性化支持,提振企业发展创业信心。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积极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壮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的优质项目,确保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引进域外资金100亿元。聚焦固本强基,集全市力量谋划项目、推动项目,实施登门服务、跟进推进,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确保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100个。
三是千方百计促进消费升级。以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契机,全力打造西柳网红直播基地,用“流量经济”“粉丝经济”活力激发社会消费潜力。加速推进佳通集团腾鳌温泉健康产业城项目,带动康养旅游产业整体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服务行业质量,适时举办美食节、房交会、车展,纵深拓展城乡消费新场景。
四是千方百计推动外贸发展。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发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辐射作用,吸引东北三省乃至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客商向海城集聚。全力拓展中东欧、东北亚、东南亚及蒙、俄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推动本土优质产品辐射欧亚、销往全球。全力做好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寻求外贸经济全新增长点。
(二)促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营商环境堵点破解,全方位推进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度优化简政放权,融合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一件事一次办”“在线审批监管”等重点改革。持续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大力清理多部门重复审批事项,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及执法等方面自由裁量权,推进无差别政务服务。做实“综合窗口”,推广“电子印章”,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逢办必评”,以群众评价倒逼满意型政府建设。
二是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实现融资招商、土地整理、配套运营等方面政府主导与市场手段双轮驱动。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举,支持腾鳌经济开发区和海城经济开发区升级壮大。扩大“一区多园”辐射范围,继续实施“园中园”开发模式,推进标准地、标准厂房市场供应,实现入园企业拎包入驻。
三是持续加强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建立企业诉求沟通机制,发挥“12345”等平台作用,畅通“政企直通车”投诉举报渠道。建立企业权益保护机制,开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涉企案件”攻坚战,全力推进不良资产清收挽损。建立企业发展信用机制,推行诚信企业容缺审批、承诺审批样板,加大推进诚信企业银企服务力度,保障信用企业发展权益。
(三)强创新,促进动能加快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有序组织企业进行三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不断壮大本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规模,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瞪羚与独角兽企业2家。围绕菱镁、钢铁、精细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0项。
二是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升级。持续推进“政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大科研院所引进力度,至少新增1家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加速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创建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全年新增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家。
三是着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全面落实“兴辽英才计划”,全力开展“带土移植”科技人才引进,落地“带土移植”项目3个以上。健全多方向人才培养计划,瞄准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积极开展职称评审、职业培训,将海城打造成人才洼地。
(四)调结构,扎实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围绕基础产业提档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做大产业量级、做强数字经济、做优服务水平、做实基础工程,加快构建具有海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牌楼镇菱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五园一区一中心”建设,打造以菱镁新材料新产品、滑石精深加工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打造千亿级专业市场集群”目标,推动西柳市场商城改造升级,助推义乌小商品城旺市运营。围绕打造东北亚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目标,推进园区纺织产业升级,招引高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的龙头企业和合作项目,推进经济产业园、数字西柳、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运行。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强化数字化赋能和智能化管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发展为目标,推进四改项目建设。在“老字号”改造升级方面,瞄准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成套化方向,壮大新能源汽车配件、矿山机械、环保机械等产业,发展冶金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投资1亿元的海城市鑫荣智能装备等项目建设。在“原字号”深度开发方面,分类推动企业开展产能置换,推动镁耐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高端镁耐火转型升级力度,大力发展镁建材、镁化工、镁合金产业,推进辽宁镁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端镁质板材项目等镁建材项目全面投产,全年力争新增镁建材产值突破3亿元;全力推进投资1.5亿元鞍山辉虹新型特种树脂材料等项目落地,加速推进投资3.5亿元七彩化学高色牢度有机颜料及其中间体清洁生产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将化工产业真正做精。在“新字号”培育壮大方面,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5G布局应用。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重点推进投资0.5亿元的海城三鱼泵业数字化改造项目,推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
三是推动服务业转型发展。加速西柳服装市场转型升级,全力盘活南台箱包城等资源,以专业市场及其配套加工产业为依托,以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牵动,推进本地产品走出去,外阜商品引进来,形成“买全国、卖全国”新格局。充分发挥海城特色的温泉产业、历史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优势,推出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开展海城市梨花艺术节、海城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探索创建海城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特色学校。
四是加速完善园区基础。聚焦腾鳌化工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提升,启动3.6公里园区两纵三横路网、3.8公里抚鲅输油管线、10千伏南草干电力线路等配套建设,积极推进危化品停车场、公共管廊、消防站等化工设施建设,率先完成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交付。科学规划海城经济开发园区空间,提前落实“七通一平”,全面提升电力保障和污水处理能力。完成开发区66KV海中一二线1号—17号迁移改线、辽宁镁晶建材科技有限公司10KV线路建设、后英集团镁制品工业园10KV线路。加速推进牌楼镇代家园区东牌楼区域道路及排水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五)筑基础,稳步实现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产量保持在11亿斤以上,生猪养殖量稳定在100万头、家禽饲养量稳定在7000万只以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巩固“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成果,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3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振兴。持续壮大稻米、畜牧、蔬菜、南果梨农业优势产业链规模,构建以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果蔬加工、肉食品屠宰加工、冷链储藏运输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释放“中国南果梨第一县”品牌效应,创建国家级绿色优质南果梨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南果梨、大樱桃、蓝莓、软枣猕猴桃等高效精品果园。重点推进投资2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中西部面积6万亩绿色高效棚菜产业区、5平方公里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带,推进中东部生猪、肉禽产业集群和中西部生猪、蛋禽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体验农业、认领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有偿流转、有偿使用、自愿退出机制,促进宅基地集约使用,探索农民增收机制的新载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功能,加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创收增收,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培育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20家。
四是深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开展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维修改造农村公路112公里,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10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村内绿化隙地覆盖率达到80%,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六)优生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绿色发展,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涵盖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全面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细化扬尘源、燃煤源、工业源、低空面源的精准治理。加速推进治污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实施河流污染治理,确保海城河、五道河和解放河水质稳定达标。深入贯彻实施“绿满辽宁”工程,有序推进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和闭坑矿山自主修复。加大村屯绿化力度,完成造林2000亩,义务植树100万株。开展重点地块风险评估和土壤修复,加快构建完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二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努力实现能耗下降3.2%的任务目标。加速新能源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三峡新能源海城15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扎实做好能耗“双控”工作,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努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七)提品质,优化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锁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坚决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持续优化城市空间。转化“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加快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和乡镇美丽宜居村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实施海城河南岸开发建设,积极谋划争取将我市纳入国家重点示范地区范围。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开展广济医院周边小区、隆盛达周边小区、关帝庙桥南侧小区等3个开放式住宅区楼本体改造工程。推进田水北街、欣瑞路、广瑞路等道路及管线工程和世纪桥维修工程建设。深化城市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统筹完善农村垃圾改运体系建设,力争启动海城老尖山垃圾场。加速城区园林绿化,启动36万平方米海城铁西河南滨河公园建设,持续推进牛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孤山仙人洞遗址博物馆、海城双龙山体育公园、安东风韵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完善水、电、燃气、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努力打造文明、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智能化公交体系和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转监管及供暖国有化运营,建设智慧停车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全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各镇街垃圾转运站建设,完善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体制机制建设,出台居民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加强物业行业规范整治。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家庭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城区违建、空中飞线等专项问题集中整治力度,力争明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八)惠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优化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水平,以亲民为民的真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应用,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众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是繁荣社会事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辐射的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完成市中心医院南侧病房楼维修改造和市中医院铁西院区综合门诊病房楼建设。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西四中学教学楼和牛庄高中实验楼开工建设,确保岔沟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投入使用。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强化优质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提升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确保养老金、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继续做好孤残儿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全面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持续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举办省级以上高规格体育赛事。
(九)防风险,坚决守住发展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维护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是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分类分级、突出重点原则,加快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筑牢免疫屏障,做实做细群众服务,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持续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改造,充实保障市级和基层医护人员力量,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储备,织牢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网,最大程度保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是稳妥化解各类风险。强化重点税源行业监管,加强税收入库调度,确保应收尽收;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保障刚性支出需求,兜牢三保底线;不断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有序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突出审计监督作用,保障维护经济安全;发挥金融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金融机构及企业监管力度,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强化招商引资细节把控,发挥行政部门、法律顾问专业作用,严防失信违约风险。
三是着力建设平安海城。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加大命案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解决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通道,深入推进信访积案化解,确保群众诉求在法治框架内解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抓自身,全面体现政府作为。始终坚持自我完善,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党性修养,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增强行政履职本领。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政治过硬的政府队伍。
二是强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高质量完成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深入推动政务公开,让行政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干部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突出抓好作风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克服传统路径依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打造作风务实、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四是切实做到廉洁奉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心之所向必能披荆斩棘,力之所至必能物换星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拼搏进取,砥砺奋发,笃行不怠,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在新时代辽宁振兴中,书写海城崭新篇章!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