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
- 信息来源:网络 | 阅读量:2430次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小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主要意义。因此,本报告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结合中小城市及镇域发展实际,对中小城市及镇域发展状态、水平进行动态监测,构建了囊括县市、市辖区、建制镇三个子体系,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建制镇综合实力六大指数,得到全国百强县市、百强区、千强镇榜单。
结果显示,百强县市、百强区勇挑大梁做示范,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百强县市平均GDP增速达到4.07%,超过国内GDP增速(3.0%)1.07个百分点,人均GDP为12.7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8.57万元)的1.49倍,以占全国1.87%的国土面积和6.49%的人口,贡献了全国9.64%的GDP和3.92%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百强区平均GDP增速为3.24%,其中近一半的百强区GDP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达到12.6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8倍,以占全国0.99%的国土面积和7.6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1.22%的GDP和4.4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千强镇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分区域来看,2023年全国千强镇中,东部地区领先优势明显,占797席,特别是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表现亮眼,分别占据了260席、230席和112席,合计占比超60%。中部地区次之,占149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上榜数量较少,分别占43席、11席。
关键词:中小城市 百强县市 百强区 千强镇 高质量发展
一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介绍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中小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主要意义。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现状如何?其历史变化趋势有怎样的规律?优势和短板分别是什么?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围绕上述问题,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倾力构建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体系,持续19年对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同时每年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专家和中小城市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构建较为全面的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有效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挥棒、探测器、刻度尺”作用,更好地推进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国家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报告首先介绍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数理模型对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二)设计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推进新时代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高质量发展主题词是“发展”,是以新发展方式代替旧发展方式的发展,是新动能取代传统动能推动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是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综合实力是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也是衡量中小城市经济增长结果优劣的主要标尺。综合实力强弱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综合实力越强,表明中小城市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总体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绿色是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碳排放源头来看,我国70%以上的碳排放来源于城市,作为人口、建筑、工业、交通、物流的集中地,城市是“双碳”战略实施的重心。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也就是说,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中小城市脱碳过程中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大有可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居民高储蓄的背景下,投资率的高低从来不应成为问题,而投资效率才是根本问题。在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今天的有效投资,就是明天的产能、明天的增长。扩大有效投资是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循环的主要动力。据笔者估计,有效投资有1/3左右将转化为工资性收入,必将成为扩大消费的有效支撑。所以,投资连接着供给与需求,在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内生动力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是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的大小,反映的是城市吸纳要素能力的强弱。投资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绝不是“来者不拒”、盲目铺摊子,而是要特别注重投资的精准有效,引导要素向强基础、优产业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靶向施策”“精准滴灌”,在解决当前经济稳增长的现实问题的同时,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科技创新提升至统领全局的战略支撑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中小城市应不断厚植创新发展动能,推动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从而有效破解自身资源短板、区位局限、动力不足等发展难题。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空间战略。中小城市作为“乡之头,城之尾”,是优化我国城镇化布局的主要环节,是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动力源。《“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指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中小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引。
鉴于此,考虑到中小城市数量大、类型多、范围广的特点,仅用一套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存在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难题,因此课题组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分别构建了综合实力指数、绿色发展指数、投资潜力指数、科技创新指数、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等5个独立的评价体系。同时,考虑到一些超级建制镇镇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中小城市的现实,另设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指标体系,对已具中小城市规模的建制镇综合实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框架
(三)指标体系
1.综合实力指数
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研究通过对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城乡治理5个研究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下设15个二级指标(见表1)。与2022年指标体系相比,2023年综合实力指数指标体系发生了较大调整,具体如下:
表1 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指标体系
在经济发展方面,既需衡量总量、增速等发展水平,又要评价效率、结构等发展质量情况。首先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城市综合实力跃升的基础;其次是考虑经济发展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率,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因此,选取了人均GDP、GDP增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经济外向度、每万人市场主体数、全员劳动生产率等11个指标。总体来看,2023年经济发展指数模块构成有所调整,新增资源效率这一二级指标,并将原本生态环境建设下设二级指标资源节约下的“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移至该模块。从三级指标来看,2023年较2022年主要有以下调整:第一,考虑到中小城市规模差异,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两项指标调整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进出口总额”;第二,结合数据采集情况,删除了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资本生产率等指标;第三,新增每万人市场主体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等指标。
在创新驱动方面,将原二级指标“创新环境”“创新活力”合并为“创新基础”,与创新投入、创新成效共同组成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与2022年指标体系相比,2023年新增了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年末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规上工业企业当年新产品产值占比等指标;同时,删除了每万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已建成使用面积,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产业增加值,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数,当年新增注册商标数,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与GDP比值等指标;对部分指标名称进行了调整。
在生态环境方面,将原下设二级指标资源节约移至经济发展模块,并调整绿色生活为绿色消费,延续使用污染治理、环境质量2个二级指标。绿色消费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生活消费,下设清洁能源汽车占比、清洁能源使用比重2个三级指标,并删除了城市通勤绿色出行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物比重、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等统计较为困难或意义较小的指标。污染治理细分指标进行了精简,由原有的11个指标调整为现如今的3个,分别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单位耕地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率、单位耕地使用化肥减少率。环境质量下设指标变动较小,删除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国考、省考、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2个指标,新增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同时调整了部分指标表述。
在民生福祉方面,对原二级指标名称进行简化,调整后的二级指标包括生活质量、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结合数据可获性以及重要性原则,2023年民生福祉指数细分三级指标有以下调整:第一,新增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等指标;第二,对原指标名称进行规范,比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数”“城区居民最高最低收入倍差”调整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城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第三,根据数据采集实践情况,剔除了恩格尔系数、房价收入比、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每万人拥有公共文体设施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城乡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城乡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标准、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覆盖率等指标。
在城乡治理方面,从城乡建设、行政效率、社会安全三方面进行衡量。县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与2022年指标体系相比,2023年将原来的一级指标“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治理优化”融合为“城乡治理”,将原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二级指标城镇化水平、乡村建设合并为城乡建设,下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区当年新增常住人口、行政村公共交通覆盖率等4个指标;另外两个二级指标中行政效率新增了民意诉求办结率1个三级指标,并删除了整体智治实现率、年度获评市级及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数量、年度获评市级及以上优秀共产党员数量、年度获评市级及以上优秀党务工作者数量等5个指标;社会安全二级指标中将当年非正常死亡率调整为每十万常住人口非正常死亡人数。
2.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高质量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实现。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小城市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任,中小城市绿色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国家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反映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为更好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实证依据。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设置资源节约、绿色消费、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见表2)。
表2 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资源节约是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将发展由依靠资源大量投入转向提高利用效率上来,才能增加投入产出比,以较小的资源投入创造更高的综合效益。资源节约更加侧重于生产环节领域,重点衡量各城市对能源、水、土地等要素的耗用强度,评价各城市资源利用水平,共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4个指标进行统计评价,指标数量较2022年减少3个,其中删除绿色能源使用比重、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2个指标,另将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移至污染治理模块。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当今社会,绿色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本课题研究立足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进展,在绿色消费模块设置城市通勤绿色出行率、清洁能源汽车占比、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物比重4个二级指标。
在污染治理方面,2023年二级指标数量较2022年有明显下降,由上年的11个调整为如今的6个。其中,将原指标“每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调整为“每万元GDP产值对应的污染当量数下降率”,新增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2个指标,剔除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废资源化率、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保投入与GDP比值等7个二级指标。
在环境质量方面,设置万元GDP碳排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森林覆盖率、PM2.5浓度、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5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其中,PM2.5浓度、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为新进入指标,同时调整部分指标表述。
3.投资潜力指数
城市吸纳要素的能力是影响其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区位、营商环境等都是吸引要素不断集聚的关键要素。对于中小城市而言,通过整合城市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投资和营商环境,仍然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城市投资潜力是一种复合潜力,是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活力、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研究下设人口和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区位、生态环境、行政效率等5个一级指标,共涉及20个二级指标(见表3)。
表3 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指标体系
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人口增长既影响劳动力的数量,也影响劳动力的质量。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十字路口,并且呈现出城乡、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新常态。这意味着未来人口多寡,不但决定了城市可获得的住宅建设用地面积,还与城市可以获得的公共资源(如轨道交通、教育、医疗等)、政策红利以及头衔等有直接关系。本质上来说,争夺人口就是争夺经济话语权。因此,人口和人力资源这一维度,下设常住人口规模、人口出生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比、户籍净迁入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5个指标,与上年保持一致。
城市投资机会能否转化为对投资者的现实吸引力,城市投资潜力能否变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基础条件的完善程度和发展水平。此处主要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辖区路网密度(快速道、主干道)、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已建成使用面积3个指标进行衡量。与2022年指标体系相比,2023年删除了城区万人公共厕所数、城区公共供水普及率、城区管道燃气普及率、城市家庭宽带接入速率等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指标。
交通区位对企业运营和要素流动便利程度具有重大影响,主要从辖区内高铁站、民航机场、客运火车站、货运火车站、港口个数,辖区内高速公路出入口个数,与最近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大城市距离等3个指标来衡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生态环境设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为新增指标,替换(国考、省考、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这一指标。
由于本文未进行问卷调查,因此,营商环境使用政府效率相关指标来衡量。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定有一个阳光透明、精干高效的城市政府与之相适应。此处主要从本级政府审批事项的数量、审批性备案事项在全部备案事项中所占比重、民意诉求办结率3个指标来衡量。与2022年指标体系相比,民意诉求办结率为新进入指标,另删除了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年末政府债务总额增减比率、财政供养公职人员与常住人口之比、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标。
4.科技创新指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小城市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旨在打造客观、全面、有效、创新的科技创新评估评价体系,服务于国家科技强国建设。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重要支撑力、重要引领力、重要承载力,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技术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评价力图对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融资、创新主体、创新成效等进行系统评估。但是囿于数据可得性和可比性,课题组结合创新资源和发展基础,重点从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成效4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下设16个二级指标(见表4)。
表4 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建成使用面积,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部门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3个指标,与上年保持一致。
科技创新潜力与一个地区科技创新主体数量规模与质量休戚相关,考虑到部分中小城市缺少高等学校,因此该模块主要从企业和人才等视角进行衡量。选取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4个指标。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资源的竞争。科技创新投入下设每万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数、R&D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之比、教育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4个指标。
科技创新成效反映的是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贡献程度,其中知识创造是创新活动中的直接产出,而间接产出体现为科技成果转化而形成生产力的过程,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产出效率的提升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年末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当年新增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规上工业企业当年新产品产值占比5个指标。
5.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实现非农化就业的一个过程。《意见》强化了“以人为核心”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依据和目标,也将县城的人口吸纳能力和就业保障能力作为关键要素资源分配的基础条件。
中小城市与县城高度重合,科学评价城镇化质量是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也为检讨城镇化相关体制机制、强化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所必需。因此,课题组结合中小城市发展实际,紧扣新型城镇化内涵,从城镇发展、公共服务、城市更新、环境质量4个方面构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见表5)。
表5 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指标体系
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城镇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追求。与2022年指标体系相比,城镇发展是新增模块,下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3个二级指标。
公共服务是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优化将使新型城镇化民生保障基础更加扎实。与2022年指标体系相比,2023年公共服务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新增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高中阶段入学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个指标,删除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城镇失业人员与农民工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城区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城区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覆盖率等6个统计比较困难的指标。
城市更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市生产生活物质保障水平。因此选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老旧小区改造面积、建成区当年小区居住人口占比3个指标进行评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选用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PM2.5浓度、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5个指标对中小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推动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共同提升。
6.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
镇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镇区则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节点。新时代推进镇域高质量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课题组从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富裕5个维度系统构建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指标体系,通过发挥指标体系的指导功能,更好引导镇域走好新时代强镇富民之路,具体指标见表6。
表6 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是镇域综合实力的基本体现。既需要衡量经济规模总量,又要考核评价经济发展质效。因此,下设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5个二级指标。
创新活力是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选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之比、当年新增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4个指标进行评价。
发展潜力更加强调镇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用镇区建成区面积、镇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镇域当年新增就业人口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5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
生态宜居是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镇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镇域饮用水量达标率、单位耕地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率、单位耕地使用化肥减少率5个指标进行衡量。
生活富裕是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因此选取镇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每万人拥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及以上商超数、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6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
(四)评价方法
1.单项指标得分计算
对于正指标,单个城市的单项指标值均以该指标最高数值得分为“1”,其他城市在该项上的得分为:城市该项指标实际值/该项指标最高值。如人均GDP,A市最高,数值为80000元,B市为64000元,则A、B两市得分分别为1和0.8。
对于逆指标,计算方法与正指标相反。设最低值得分为1,其他城市在该项上的得分为:该项指标最低值/该城市该项指标实际值。
2.构权方法
考虑到指标体系涉及的具体指标较多,本研究采取德尔菲法分两层赋予权重。第一层次:依据各因子对综合实力、绿色发展和投资潜力的影响程度赋予权重(总和为1);第二层次:对影响因子的内部各指标按重要性程度赋予权重(每一因子内指标权重之和仍为1)。由此计算每一指标在指数中的权重为:因子所占权重×指标在因子中所占权重。
3.指数计算
指数计算采用逐级向上加总的方式,先计算得到三级指标指数,然后根据指标权重逐级加权分别得到二级、一级和总指数。同时用全部中小城市某一方面指数值的平均数来评价和衡量中小城市总体的发展情况。
(五)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研究对象
《2023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县级市、县以及空间结构相对独立的市辖区,以及发展基础较好、已具城市雏形或城市形态的建制镇。百强县市:县级市、县、自治县、旗。百强区:辖有乡镇、相对独立发展的市辖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市辖区除外)。千强镇:全国重点镇、各省发展态势较好的建制镇。
2.数据来源
因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没有相对应的统计数据,本报告以该城市所辖行政区划统计数据作为评价对象的数据。数据来源包括:2022年各县(市、区、旗)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各县(市、区、旗)、建制镇统计部门提供数据,历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县城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等。
二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一)综合实力评价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为75.7,较上年提高1.6点。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指数达到82.9,分别高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6.1点和12.8点,东北地区整体实力相对靠后,指数较上年提高1.2点,达到68.8。
百强县市、百强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中小城市实现现代化的探路先锋。
2022年百强县市继续领跑,平均GDP增速达到4.07%,超过国内GDP增速(3.0%)1.07个百分点。百强区平均GDP增速为3.24%,其中近一半的百强区GDP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强县强区勇挑大梁做示范,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7 2022年百强县市、百强区GDP增速、人均GDP等指标情况
数据来源:2022年相关县市区旗统计公报。
2022年百强县市常住人口达到9163万人,人均GDP为12.7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8.57万元)的1.49倍。2022年百强县市以占全国1.87%的国土面积和6.49%的人口,贡献了全国9.64%的GDP和3.92%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人均GDP来看,2022年伊金霍洛旗、神木市、准格尔旗、江阴市、灵武市、仁怀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库尔勒市9个县域人均GDP超20万元,处于领先位置。
表8 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在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昆山市连续19年稳居全国第一,而且昆山是全国唯一一个GDP突破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的县市。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百强县市中占68席,较上年增加2席;中部地区次之,占21席,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占9席、2席。江苏、浙江、山东上榜百强县市数量位居前三,分别占24席、19席和14席。
表9 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2年百强区常住人口达到10739万人,人均GDP达到12.6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8倍,以占全国0.99%的国土面积和7.6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1.22%的GDP和4.4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中,泰州市高港区、福州市鼓楼区、广州市黄埔区、唐山市曹妃甸区、宁波市镇海区、广州市南沙区、常州市新北区、佛山市高明区、杭州市余杭区、苏州市虎丘区、常州市金坛区、南京市溧水区等12个百强区人均GDP超20万元,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在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东部地区继续领跑,上榜数量达到76席,较上年减少1席;中部和西部地区上榜数量接近,分别占13席和11席,东北地区继续缺席百强区榜单。上榜市辖区数量居前三的依旧是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占23席、21席和15席,合计占比近60%。
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研究注重树立区域发展典型,总结和推广典型城市特色的经验和模式。昆山市、启东市、如皋市、常州市武进区、绍兴市柯桥区、长沙市雨花区、荆州市沙市区、梅河口市、贵溪市、灵武市、仁寿县、四会市、孝义市、任丘市、平果市等一批明星中小城市已逐渐发展成为各大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楷模和领跑者,成为全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二)绿色发展评价
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达到68.3,与上年相比提高3.8点。近年来,中小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仍处于领先地位,提高了3.9点,达到74.6;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为65.3、58.1,较上年分别提高3.5点和3.2点;东北地区提升幅度较大,同比上年提高4.3点,达到61.8,这是因为近年来东北三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动能和更为合理的产业体系,为其绿色转型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表10 2023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在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榜单中,中部地区表现十分亮眼,占23席,较上年增加12席,其中安徽、河南省内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是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上榜数量继续领先,占68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上榜数量较少,分别占6席和3席。
表11 2023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在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中,东部地区占70席,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14席和16席,上榜市辖区最多的江苏、浙江、广东,分别占21席、19席和17席。
(三)投资潜力评价
2022年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达到86.1,较上年提高1.5点。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首次超过东部地区,成为最具投资潜力的地区,投资潜力指数为88.9,高于东部地区1.0点;西部地区紧随其后,指数为83.0,较上年提高1.3点;东北地区小幅提升,提高0.2点,达到81.6,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表12 2023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在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榜单中,东部地区占据“半壁江山”,席位达到51席,领先中部地区18席,优势有所放大;西部和东北地区上榜数量较少,分别占13席和3席。分省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山东、中部地区的安徽和西部地区的贵州等省份表现突出,分别占13席、12席和3席。
表13 2023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在投资潜力百强区榜单中,东部地区占62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9席、17席和2席。上榜市辖区最多的江苏、广东分别有25、13席。
(四)科技创新评价
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为63.4,与上年相比提高1.8点。整体来看,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指数突破70,达到70.9;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57.8、56.4,较上年分别提高2.7点和1.9点;东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变动不大,较上年提高0.9点,达到55.4。
表14 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在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中,东部地区领先优势明显,特别是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强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表现抢眼,分别占21席、15席和14席,合计占比达50%;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5席、8席和2席。
表15 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在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中,东部地区占73席,较上年增加2席;中部和西部地区上榜数量相当,均占13席;东北地区数量最少,仅有1个席位。江苏、浙江上榜数量并列第一,均占20席,广东上榜数量也较多,占14席。
(五)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
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为50.8,比上年提高1.2点。从全国范围来看,2022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小城市城镇化率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事实,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将会以中小城市为重要载体,尤其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成为今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方向。
分区域来看,2022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别为52.9、50.5、47.9、48.6,较上年分别提高1.7点、1.5点、0.5点和0.7点。
表16 2023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在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榜单中,东部地区占59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4席、12席和5席。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是江苏,占18席,此外,浙江和山东上榜城市也较多,分别占13席和12席。
表17 2023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在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榜单中,东部地区占71席,较上年减少1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5席、12席和2席。分省区来看,江苏和浙江上榜数量居前,分别占22席和20席。
(六)建制镇综合实力评价
在建立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可获性,我们对全国建制镇综合实力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到全国千强镇榜单(见表18)。
表18 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分区域来看,2023年全国千强镇中,东部地区领先优势明显,特别是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表现亮眼,分别占据了260席、230席和112席,合计占比超60%。中部地区次之,占149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上榜数量较少,分别占43席、11席。在前50强中,江苏和广东分别占20席和17席,占比达到74%。
千强镇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2(乡镇卷)》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千强镇行政区域面积达到11.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含港澳台,下同)的1.23%;户籍人口超7000万人,占全国的比重为4.98%;规上工业企业合计达81757家,占全国的比重为18.52%,高出户籍人口占比13.54个百分点。
“面上开花”离不开“点上发力”,其中昆山市玉山镇、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仁怀市茅台镇GDP均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值得一提的是,玉山镇稳居全国千强镇榜首,而且玉山镇是全国唯一一个GDP过千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元的镇。包括启东市吕四港镇、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博兴县兴福镇、广水市杨寨镇等一批明星乡镇,已经发展成为各区域发展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图2 2023年全国千强镇省区分布
续表
续表
- 【中国中小城市指数网】